中日兩國能及時打破外交僵局、能及時重新開展高層對話不僅對兩國關係有好處,對處理北韓核危機、對促進整個東北亞地區的安全與穩定也有積極影響。
毫無疑問,中日兩國在很多問題上有分歧,包括如何看待二次大戰的歷史、包括東海油田如何開發、包括日本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包括對台灣問題的立場等。但除了這些分歧以外,雙方在政治、經濟、貿易、投資上其實有大量的共同利益、其實有大量議題需要雙方加強溝通及合作的。
就以貿易為例,隨着兩國經貿關係不斷深化及發展,中日兩國已成為對方最重要的貿易夥伴,每年兩國的貿易額達到數以百億元計。像這樣重要的貿易夥伴是不可能也不應該沒有高層政治溝通的,不然雙方的互信便會非常薄弱,一些輕微的貿易糾紛也可能迅速演變為大規模的貿易戰。較早前中日兩國在產品質素及安全標準上的爭議就幾乎令兩國爆發大規模的貿易戰、就幾乎令兩國政府互相禁制對方的產品進口及出售。若果兩國政府高層繼續「老死不相往來」、繼續不接觸,互信基礎便無法建立,貿易戰將難以避免。
不過,中日兩國共同面對的最迫切問題並不是貿易,而是北韓核問題。前兩天,北韓政府以受到美國的制裁及威脅為理由,宣布計劃進行核試,令整個國際社會為之震動。應該看到,北韓一旦進行核試,就意味北韓正式加入核子俱樂部、就意味整個東北亞地區的軍事平衡被破壞。到時候南韓固然受到直接威脅,日本更將被迫重新整頓及加強軍備,甚至中國、俄羅斯及美國也要面對更大的戰爭風險。
要避免出現無可挽回的局面、要避免東北亞地區陷於軍備競賽,國際社會特別是東北亞地區的重要國家有需要加強政策協調及配合,一方面向北韓政府施以最大的政治經濟壓力迫使她不要進行核試,另一方面則為北韓提供融入國際社會的出路,令她放棄在軍事上冒險。中國及日本是東北亞地區最大、最重要的兩個國家,不管是對北韓施硬功或軟功,都需要兩個國家的合作、都需要兩國政府互相協調而不是互拖後腿。既然是這樣,中日兩國政府首腦當然需要恢復溝通、當然需要加強對話了。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先生說,他希望中國、日本、南韓三國能組成聯合陣線向北韓施壓,迫使北韓放棄發展核武計劃。中、日、韓三國能組成聯合陣線對付北韓當然比較有效,但由於三國在北韓問題上各有盤算、各有計劃,加上中日、日韓政府高層接觸中斷了一段時間,各方面的溝通及互信嚴重不足,短期內根本不可能在北韓核問題上達成一致的對策,更不要說組成聯合陣線了。而且,中、韓兩國仍在觀察安倍晉三這位新日本首相的作風及政策、仍在觀察安倍晉三跟上任首相小泉純一郎先生在各項重大議題如參拜靖國神社、修改和平憲法、日本擴軍等的分別。若果中、韓兩國政府發現安倍跟小泉沒有分別,又或發現安倍比小泉更強硬、更不顧鄰國對參拜靖國神社問題的感受,那即使安倍今次能成功破冰,往下來中日關係也不可能有顯著改善,要聯合對付北韓更只能是天方夜譚。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