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是一個盛產喜劇天才的國家。近一百年前的差利卓別靈,出身倫敦南部的貧民窟,開創了默片喜劇,擲蛋糕、打西洋拳、在輸送帶上亂裝螺絲,都是差利的天才。
差利用喜劇天才諷刺現實,早年的短片雖多硬滑稽,後來的長篇,卻諷刺資本社會的剝削,創造了小人物的笑淚角色,《摩登時代》和《城市之光》,都是馬克思的搞笑理論版。
除了差利,後來還有一個彈小吉他的音樂天才,名叫佐治方比(GeorgeFormby),他長了一副刨牙,喜歡唱急口令於填詞的滑稽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方比拍了幾部打納粹的宣傳電影,擠眉弄眼的把戰爭的氣氛弄得很輕鬆。
戰後,英國的喜劇明星更多,像早期的彼得斯拉,到最近演「非常凸務」的米高邁亞士。當中還有玩色情的「賓尼山」肥瘦兄弟。英國人看喜劇,沒有包袱,從含蓄到淫賤,由差利的悲憫到賓尼山男扮女裝在胸前裝兩隻橘子的無聊,一概欣賞,照單全收,從來不會有什麼教育家或道德學者跳出來指指點點,說這齣戲教壞兒童,那齣劇意識不良,因為上天特別眷顧這個島國,令他們免受一種叫做「儒家文化」的古怪思想壓抑。
英文的Comedian,是有別演員的一項舞台專業。演喜劇的人才有這樣專稱,悲劇演員沒有,可見Comedian之受社會敬重。西方對於喜劇,從阿里士多德開始,有一套成熟的見解:一個喜劇人物,比觀眾愚昧而渺小,他的錯誤,是供我們一笑而快朵頤的;一個悲劇人物,往往比我們高貴而聰慧,他的缺陷,讓我們看見傷感而洗滌心靈。因此演員是備受尊崇的行業,尤其是Comedian,跟Musician一樣,他是一位喜劇家。
英國的喜劇好看,永遠有笑不盡的題材,例如最近幾年的片集《小不列顛》(LittleBritain),取笑有色人種、嘲諷女人、挖苦伊斯蘭教、蓄意干犯一切「政治正確」的禁忌,電視劇集旺場──吹咩?言論和創作自由,衝垮了一小撮偽知識分子板起臉孔這也不准那也不許的「政治正確」教條,遠東的一些時髦文人,像石梨貝的猴子愛撿起遊客留下的沒吃完的蘋果核來吃,也喜歡撿起西方左派的唾沫,放進嘴巴裏舔嚐,他們也把洋人發明的「政治正確」掛在嘴邊,而不知道他們的那個「文化包袱」,由孔子禮教到鴉片戰爭,由蔣總統到毛主席,已經快給壓死了,還要愁眉苦臉戴上一副副鬼佬鬼婆的枷鎖,看着也叫人覺得累。
在研究問題時,英國人可以很Serious,看喜劇時,可以很放肆,可以「去到盡」。中國人做正經事,卻不求精密,粗疏大意,差不多先生,叫他搞喜劇,他又說這也侮辱特首,那也對「領導人不敬」,這種國家,固然不可能出產第一流的思想家,也沒有喜劇演員。
欣賞喜劇,絕對要崇洋,要看就看真貨色,至於「東方差利」或「香港活地阿倫」──他們不是沒有才華,但活在一個愁眉苦臉的環境;自己活得慘,也不許別人歡笑,從來不明白喜劇的定義,把喜劇叫做「惡搞」,對這種悶蛋一族,你會知道,懂點英語,與國際接軌,真是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