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廣告,辦公室女郎不停地撕一段段膠紙黏貼在牙齒上,她這樣做,是為了把殘屑「黐走」。
一黐一扯,感覺好核突,而且肯定不奏效,藏垢納污之處是牙縫,這方法略幼稚。
而且潔齒過程大都不雅,是浴廁中進行的任務。清潔完畢,才大方得體見人。
但文明時代進步社會,仍有不少食客,餐後急不及待地在大庭廣眾幹下列勾當:──
用手指摳挖牙縫菜屑。
張大嘴巴展示剔牙技術。
以靈活的舌頭頂上掃下,左撩右撥,發出吸啜的「吱吱嘖嘖」之聲。
使用牙線拉鋸數下,讓異物彈出四濺。
……總之欠公德。
常覺把牙縫殘屑處理掉,其意義接近鏟泥、通坑渠、拾荒撿糞、除蟲去草。它不是一項娛賓的節目,亦非一時三刻神不知鬼不覺便紙(膠紙)到功成。
廣告推介無糖香口珠?這個觀眾反而印象不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