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的諾貝爾獎已頒布三獎,繼醫學獎和物理學獎,昨天宣布化學獎得主,結果繼續是美國科學家的天下,得主是史丹福大學醫學院(StanfordUniversitySchoolofMedicine)教授科恩伯格(RogerKornberg)。他憑着真核轉錄(eukaryotictranscription)分子基礎的研究獲獎,令科學家了解在基因資訊備份或轉錄過程出現紊亂引起癌症、心臟病和各種炎症,更有助幹細胞研究。
據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為了讓人體能夠應用儲存在基因中的資訊,先決條件是製作一份資訊備份,將之傳送至細胞的外層,資訊備份之後會指示生產令生物正常運作的蛋白質,而將基因資訊備份的過程稱為轉錄(transcription),科恩伯格正是首位在分子基礎上展示真核(這種生物體的細胞有成形的細胞核)轉錄過程是如何運作的科學家,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都可歸入這一生物群之內。
現年59歲、在美國密蘇里州出生的科恩伯格,製作了詳細的檢晶儀圖片,顯示了真核細胞轉錄的整個運作情況,可以看到新的核糖核酸(RNA)鏈是如何慢慢製造出來,以及數個在轉錄過程中必需的其他分子的作用。由於圖片十分詳細,科學家甚至可以分清楚不同的原子,從而更深入了解轉錄機制,以及得知轉錄是如何受到控制和調節的。
諾貝爾評審委員會指出,對於所有生命體而言,轉錄都是必需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轉錄停止,基因資訊就不能轉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份,身體組織會因為不能夠更新而在數天內死亡。正因為轉錄的重要,科恩伯格於2001年公布的研究中詳細描述了這一機制,令他成為本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可獲得1,000萬瑞典克朗(約1,100萬港元)的獎金。
真核轉錄揭生命機理面紗
香港科技大學生物學系副教授周敬流指出,科恩伯格當初的研究,目的是想更了解真核轉錄過程如何運作,從而對生命機理更了解,他的研究為生命科學提供基礎知識,可廣泛應用在生物科學上,現時很多與疾病醫療有關的研究也用到這些基礎知識。
周敬流還指出,了解轉錄是如何運作在醫學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轉錄過程中出現的紊亂,是與許多人類疾病有關,包括癌症、心臟病和各種炎症。此外,幹細胞能夠演變成身體不同組織細胞的能力,也與轉錄過程如何受控有關,因此了解轉錄過程對於研發出不同的幹細胞治療方案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美聯社/法新社/諾貝爾獎網站/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