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病例擬須呈報

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病例擬須呈報

【本報訊】衞生防護中心今年共錄得九宗社區性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個案,遠較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錄得的26個案少,中心未有回應是否無法掌握疫情,但承認數字有上升,會考慮此病是否對公共衞生構成重大威脅,才決定是否列作必須呈報的傳染病。
中心感染控制處主任翁維雄表示,今年共接獲九宗個案,涉及四男五女,年齡25至42歲,當中包括兩個家庭、共四名成員,一名37歲女子因腦膜炎死亡,其餘已康復,暫未見病菌在社區爆發,「可能𠵱家警覺性多咗,咁多兩至三個案係咪好明顯呢?我哋都要再留意吓。」

避談不掌握疫情

翁指署方正考慮此病列作需呈報傳染病,但未有時間表。他沒回應中心是否不掌握疫情,只表示會盡量鼓勵醫生通報,又會要求急症室留意外傷發炎的個案,將樣本送交該中心化驗。
瑪麗醫院今年接獲一青年懷疑在按摩院感染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個案,患者身體多處長膿瘡。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副總監何栢良相信,若能在數月內將此病列為需呈報,仍有望監控。
身兼全民健康動力主席的傳染病專科醫生勞永樂指,上述惡菌較需呈報的豬鏈球菌常見,他提醒巿民:「皮屑、老泥同分泌物都可能有菌,身上有小傷口就可以感染,桑拿浴室啲客人不停流汗,滲入啲椅度,梗係高危啦!」
社區性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主要透過手部接觸傳播,若雙手接觸過傷口、分泌物及穢物,就可能令皮膚或軟組織受感染,出現紅腫、疼痛、化膿及產生分泌物,嚴重可引致肺炎或敗血症,甚至死亡。如有需要,醫生會根據病菌對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而處方抗生素,若身上出現膿腫或膿瘡,則可能要開刀放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