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批:放棄積極不干預 香港舢舨充炮艇 - 謝毅

蘋果批:放棄積極不干預 香港舢舨充炮艇 - 謝毅

早前經過影音連鎖店,赫然發現電影《大和號》DVD,二話不說就把它買下來,回家「煲碟」。事後才知道《大和號》全港熱賣,估不到戰後六十年,大和號的魅力絲毫不減!也難怪,大和號主炮最大,裝甲最厚,曾號稱世界第一戰艦,也被日本海軍視為「永不沉沒」的海上鋼鐵堡壘。不過,四一年服役的大和號生不逢時,自從飛機發明後,現代海戰的勝負不再取決於巨艦大炮;誰能取得制空權,就能克敵制勝,就算戰艦再多,主炮再大,裝甲再厚,也無補於事。
其實日本早於一九二二年建成了史上首架航母鳳翔號,其後赤城、加賀等航母相繼下水,組成了一隊實力強大的航母戰隊,令日軍於戰爭初期橫掃太平洋,即使強如英美也無計可施,風頭一時無兩。當時,日本人滿以為只要快人一步能掌握航母的比較優勢,自然可以穩操勝券。正當日本舉國歡騰,卻有一個人獨自搖頭。他是誰?就是聯合艦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他認為眼前的勝利只是「虛火」,這場仗根本就不應該打。事實上,早在偷襲珍珠港前,當時日本首相近衛文磨曾夜會山本,就美日開戰的勝算向他請教,山本如實相告:「若可以速戰速決,我尚有信心取勝。但戰事持續下去,以至拖上兩三年,我就沒有把握了。」

山本也不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實情是當時日本有八成物資要由英美勢力範圍進口,特別是鋼鐵及石油,二者缺一不可。戰爭之下的貿易制裁,日本早晚會被「陰乾」。反觀美國,資源、科技水平及生產力皆遠勝日本,只要全面轉入戰爭軌道,日本豈有不敗之理?美國在珍珠港一役之後吸取教訓,爆發出驚人的「小宇宙」,曾在一年內建造了五十艘航空母艦,即平均每星期一艘,雖被戲稱為「周刊航母」,但一於以量取勝。反觀日本在中途島慘敗後,一下子損失四艘航母,形勢由是逆轉。為了力挽狂瀾,日軍緊急擬定造艦計劃,打算短期內建造十五艘雲龍級航母。但受制國內資源短缺,至戰爭結束時,只有三艘完工,成績令人尷尬。
事實上,到了戰爭後期,日軍剩下的燃料,只夠讓每架戰機每個月平均在空中飛兩小時,反而戰機閒置在機庫,所以當時出現了所謂的神風特擊隊,說穿了根本不是甚麼武士道精神,那只不過是資源錯配,加上戰敗前兵盡糧絕的反撲。大和號在四五年的最後一次任務,其實也是自殺式戰術,只不過在到達目的地前已被美軍的飛機於沖繩擊沉。不過當年山本跟近衛的一席談,在今日「積極不干預」已死的香港,仍足以為鑑!
傾全國之力的戰術,一子錯,滿盤皆落索。當年大和號下水,說不定盟軍的太平洋指揮麥克亞瑟將軍早已掩面暗笑。放棄積極不干預,其實不就是政府要以其有形無力之手,搞些甚麼經濟上的軍備競賽嗎?放棄積極不干預,又是哪個香港的競爭對手在偷笑呢?商場如戰場,誰勝誰負,取決於比較優勢。千萬不要以為比較優勢可以透過政府保護「谷」出來。日本人試過,也吃了大虧;戰時沒有選擇,飛機大炮有錢也買不到,才迫着要自己生產。香港現在太平盛世,何苦還要強自己之所難?論資源,香港可以負擔得起封關鎖國嗎?論實力,香港可以正面跟對手肉搏嗎?盡其量,香港只不過是舢舨,憑甚麼發夢扮大和號?自由市場,互通有無,互惠互利,實為上策。如此簡單的道理,難道還不明白?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