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貨幣籃作用減弱

人民幣貨幣籃作用減弱

【本報訊】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表示,人民幣滙率改革中,「一籃子貨幣參考作用的權重慢慢在減弱」,而市場因素則逐漸增強,他形容這是一個過程。他重申,滙率改革的明確政策方向是「逐步擴大靈活性」,並會遵循「主動性、可控性、漸進性」三個原則,逐漸讓市場供求關係發揮更大作用。

息低可免招投機活動

最新一期《財經》雜誌的封面以「人民幣先生」形容周小川,該刊於上月22日,周氏到新加坡出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年會後進行專訪。他表示,外國財長關注中國人民幣資本賬邁向自由兌換的步伐,希望可以加快,部份外國央行行長更講明,開始考慮將部份國家儲備轉為人民幣資產的時間表。
周小川又指出,現時大部份主要外幣的利率較人民幣高,這種息差對中國有利,有助減低追求短線利潤的投機活動,所以毋須過份高估投機性資金進入內地的壓力。
回顧內地金融改革進程,他表示,過去金融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利率市場化,現時利率改革的步伐已經「邁得很大」,主體部份已經市場化,銀行同業之間的市場已沒有任何利率管制。他形容,利率市場化已經「走得很快,很靠前了」。
他又談到,金融機構改革既包括「快過程」,也包括「慢過程」,前者包括大型銀行財務重組、公司化改制、股份化及發行上市等,可以較快進行;後者則包括公司管治、信貸文化、建立和完善內部監控機制等,需要較長時間逐步發展,「你不能指望一天就有甚麼大變化,但也在逐步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