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喬治布殊連任的4年總統任期,已過了一半,美國將於11月7日展開中期選舉,選出眾議院全部440個議席及參議院約三分之一,即33個議席。過往兩次於2002年及2004年的國會中期選舉期間,焦點均集中於恐怖主義和國家安全的問題上,但相信在這次中期選舉,經濟特別是勞工福利,會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雖然中期選舉未必會對美國經濟政策的前景,帶來清晰的指引,但對美國股巿卻有莫大的影響,對後巿的走勢極具啓示作用。
美國總統選舉是四年一度,國會中期選舉剛好在總統就職的兩年後開始。自1976年以來的7個總統選舉周期內,美股於總統任期的首兩年,表現反覆,但由國會中期選舉開始,直至新一屆總統選舉結束的兩年間,美股卻錄得極佳的表現(見圖)。而自1913年起計的23個總統選舉周期中,美股於其中21個選舉周期內,錄得平均升幅24%。
這其實是政治影響經濟的典型現象,在選舉後的第一年,當局會盡快推出一些不太受歡迎但似乎是必須的政策,例如收緊貨幣和財政政策,即加息和加稅,以打擊通脹和降低雙赤。到了中期選舉年的年中,即總統選舉後的18個月,收緊貨幣和財政政策的影響開始浮現,巿場開始擔心經濟增長放緩。今年亦不例外,聯儲局自04年起加息17次,到了06年,巿場亦重複過往歷史,擔心經濟放緩,令美股跑輸其他環球主要股巿。附圖顯示,於中期選舉年,美國的經濟愉快指標下跌,即巿場預期經濟減慢和通脹高企同時發生,產生滯脹。
滯脹浮現歷史重複
無獨有偶,當巿場開始擔心滯脹時,利淡股巿的消息亦接踵出現,包括1990年薩達姆攻打科威特帶動油價急升、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和2002年美國企業管治及會計賬目醜聞等,因此往往在這個時候,美股的投資情緒陷入極度悲觀的狀態。正當投資情緒於中期選舉年的夏季至秋季跌至低點,經濟顯著放慢及陷入一片滯脹陰影時,當局便推出一些放寬銀根,以減息刺激經濟,較早前推出的緊縮貨幣政策亦對控制通脹發揮成效。
投資情緒跌至低點
此時,通脹下降和經濟增長回升,令美國經濟愉快指標回升,帶動美股於新一屆總統選舉前一年(即現職總統任期的第3年)展開升浪,並延續至新一屆總統選舉年(即現職總統任期的最後一年)。
除了美國政治因素外,筆者認為,利率見頂、企業盈利增長和估值吸引等多項基本因素,均利好美股後巿。花旗集團對美股未來15個月的表現極為看好,預期在2007年底時,道指和標普500指數的目標價,分別是12750點及1500點,並且尚有向上修訂的空間。
潘國光
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
Citibank環球個人銀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