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至今,環球股市走勢猶如「玩過山車」。環球股市在1至5月間大多錄得可觀升幅,但受美國加息及油價高企等因素影響,股市在5月中旬起卻大幅回落,其中以新興市場的跌勢最為嚴重。剛踏入十月,後市的表現會如何?市場所謂的「十月效應」會否再一次靈驗呢?
「十月效應」起源自1987年10月19日在美國發生的股災。當時美股大跌,拖累全球股市陷入一片恐慌。由於美國歷史上股市大跌很多都發生在十月,如1978年及1979年股市大跌;1997年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單日跌逾500點等,所以有「十月效應」的說法。
經濟危機致股災
香港的投資者也普遍相信「十月效應」的存在。老一輩的投資者一定不會忘記87年10月19日當日,港股隨美股下跌逾400點,當時香港聯合交易所主席宣布停市4天,結果在10月26日重新開市時,恒指再跌逾1100點。經過十月股災後,恒指輾轉跌至12月7日的1876.18點;以10月1日的3949.73點計,跌幅超過5成。其後,還有幾次的跌市都在10月發生,所以令「十月效應」變得更加真實。
古今中外的投資者也經常把市場上的一些現象看成定律,例如有投資者統計過,每當火星與太陽成直角時,金屬行情將堅挺,有利金價的表現等。不要覺得好笑,其實,這與投資者認為「十月效應」、「12月最好買滙控(005)」、「一月效應」、「國企股6月見頂」等說法沒有分別。事實上,早幾年前,摩根大通發表的報告已指出,由80年至今,港股不但能在第4季上升,而經常發生股災的十月平均也有2.6%的升幅,而且多次錄得升市;表現最差的月份反而是3月、8月和9月。
投資者要記着,上述所說的只是市場上的一些現象,以環球歷來的股災為例,主要是因為經濟出現危機所引起的,而不是月份。如87年的股災,其實早在86年美國經濟已疲態盡露,美元滙價拾級而下,加上聯儲局在87年8月起掉頭加息,市場才驚覺通脹威脅及經濟放緩已迫上眉頭,導致投資者心態逆轉,股市大跌是遲早的事。還有70年代的石油危機、90至91的波斯灣戰爭等,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全球性股災。
港股本月有調整
至於今年10月,看來目前的基本因素仍然不俗,環球經濟體系普遍處於增長局面,就連沉睡多年的歐洲經濟也持續復蘇;香港本地經濟方面,雖然第2季本地經濟增長較第1季有所減慢,但仍以5.2%的幅度增長,6至8月失業率降至5年新低,消費者信心上升。只是近期市場氣氛熾熱,投資者情緒似乎過份樂觀,加上大型集資項目即將進行,短期內可能會令市場上的資金大幅減少,令市場出現調整。不過,不論是調整也好,「十月效應」重演也好,最重要的是投資者一早就做好資產配置的工作,那就不怕市場突變對你投資組合造成嚴重打擊了。
莫健歡 常務董事
凱萬資產管理(亞洲)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