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背捽老泥大考功力

擦背捽老泥大考功力

中國浴池歷史可追溯至北魏前。當時,大多數由佛寺和宮廷設立,至於民間開設的浴堂始於宋代。中國沐浴是多人合用一池,池水在一天內不更換,因池水混濁而被稱「混堂」。因此,上海人又把趕在浴室剛開門營業時去洗澡,叫作「趕頭湯」。
由於北方天氣太冷,早年供水設備未完善,家裏也沒設有洗手間,很多人在冬天只用毛巾擦身便算,要徹底清潔就要到澡堂去,慢慢衍生出「澡堂文化」。
至於「擦背」,是上海澡堂文化精髓。當了60年擦背師傅的浴德池負責人范剛形容:「擦背要擦得好非常考功夫,太細力擦唔出老泥,太大力就會擦損皮膚。」要知道擦背師傅功架是否純熟,可由包毛巾的手勢判斷:「叻嘅師傅隻手包毛巾包得好靚,擦完客人全身毛巾都唔會散。」

日錢湯文化瀕消亡

別以為擦背真的只是用毛巾洗擦背脊。正宗的擦背,客人應該坐着,由師傅先擦背脊及後頸,然後客人躺下洗擦胸腹及雙腿。「不過,𠵱家啲人好懶,好多年前客人已經係瞓喺度擦,擦完前面至擦後面。」
另外,澡堂在日本又叫錢湯,同樣有悠久歷史,但隨着戰後日本家家有浴室,「錢湯文化」也正面臨消亡。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