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派攻不下文化碉堡

保守派攻不下文化碉堡

殷惠敏 文化評論員

美國ABC電視推出的《走向九一一之路》紀錄劇,由於製作人借題攻擊前總統克林頓及其白宮班底,媒體風評不佳。但影片的製作,顯示了美國保守派想要在媒體上擴大影響力的企圖。保守派共和黨人始終認為,民主黨在國安問題上沒有盡力,九一一事件其實是克林頓政府的後遺症。

當然,保守派的企圖心並不只是在政治上,他們想要佔領文化藝術領域的意願,由來已久。老布殊時代曾擔任過教育部長的保守派祭酒威廉.班奈,就一再強調文化比政治重要,文化是水,年輕人是游在水中的魚。
美國人生活中的宰制力量是電影、音樂、媒體。保守派承認,他們在文化領域一直是吃敗仗的。但這十多年來,保守派也並非沒有斬獲。霍士電視目前已成為保守理念的大本營,保守派脫口騷主持人林博(RushLimbaugh)也是家喻戶曉。雖然反濫交反大麻的林博後來被發現嗑藥成癮,必須送去戒毒中心,倡導「家庭價值」的班奈也被發現嗜賭成性,言行不符。

一直在攻城掠地

保守派其實一直都在攻城掠地。只是他們難以釋懷的是,在出版、廣播電視媒體上固然佔領了一些陣地,在電影製作上卻幾乎是交了白卷。原因何在?
保守派似乎認為,既然在二○○四年的美國大選中,有百分之五十一的選民選擇了中間偏右立場,那麼右邊一定是有市場存在的。但為甚麼市場上卻缺少中間偏右的影片?為甚麼頂尖的二十部政治紀錄片,有十八九部都是中間偏左的立場?是美國的「文化菁英」操縱了市場?還是荷李活固有的政治傾向?
指控荷李活影片媚俗庸俗還說得過去,販賣娛樂商品的機構要生存豈有不媚俗的?但指控荷李活政治左傾未免就有點荒唐了。如果能賺錢,荷李活其實樂於與右翼保守派合作。

保守派維護現狀

把藝術作為政治工具,有用沒用不說,至少必須具有娛樂性。遺憾的是,保守派製作的影片,娛樂性都不高。荷李活拍攝男女同性戀題材,拍攝戴鼻環、唇環、眉環的青年男女性遊戲,對保守派來說,是媚俗或鼓吹道德墮落,但媚俗是因為有俗可媚,是因為這些題材引人好奇,對觀眾有吸引力。
通俗作品本來就是反映社會生活,為填補人們的閒暇時間而競爭。正經八百的婚姻生活沒人有興趣,保守山區共和黨工人階級的同性戀才是吸引人的題材。
保守主義天生是要維護現狀的。保守派拍攝的政治紀錄片,無論是挺布殊的《喬治.布殊:對白宮的信心》,或是針對異端暢銷書的《破解達文西密碼》,或為反擊《華氏九一一》的《米高.摩爾憎恨美國》,基本上都是出於守勢的。《米高.摩爾憎恨美國》拍得還算成功,有些愛國紀錄片拍得像政府的募兵廣告,既談不上藝術性,也毫無娛樂價值可言,這就難怪一般觀眾要望之卻步了。

藝術要震撼人心

從創作本身來看,批判性的藝術作品,目的就是要震撼人心。因此,推動社會變革的作品,創作者本身必須有一股反叛的衝勁。這和維護現狀的保守派動機,也是格格不入的。
所以我們看到保守派總是被動,總是跟在潮流後面喋喋不休。他們批評男同性戀人穿禮服結婚時,已有女同性戀領養了孩子。他們批評麥當娜把睡床搬上舞台,舞姿不雅,但麥當娜已把自己釘上了十字架。
多樣性是當前社會的特色,因此也是文化商品的特色。由此觀之,美國保守派雖有財力雄厚的基督教會為後盾,他們在文化領域的企圖心,看來是很難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