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公共廣播機構要跟政黨劃清界線 - 盧峯

蘋論:公共廣播機構要跟政黨劃清界線 - 盧峯

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委員會屬下的小組幾天前發表報告,建議未來的公共廣播機構脫離政府架構,由獨立的董事局負責管理及監察。董事局成員將來自多個不同界別,包括傳媒、文化、教育等,經提名委員會建議人選後由特首委任,但政界人士如行政立法兩會成員、人大政協成員等則不能加入。在財政方面,小組建議公共廣播機構頭幾年的經費全數由政府負責,往後透過引入其他收入逐步減少對政府撥款的倚賴,到第十年政府撥款將減至佔整體經費八成左右。
這些建議雖然還有不少細節有待澄清及進一步研究,但基本的原則是合理及可行的,也符合大部份市民的期望及要求。
誰都知道,香港電台過去十多年來之所以風波不斷、之所以一再引發政治爭議,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它的身份尷尬。一方面,香港電台是政府部門,理應聽從政府高層的指示及政策;但實際上港台又以公共廣播機構的方式運作,強調編輯獨立自主。結果,一些希望港台成為政府喉舌的人士特別是親中政界人物便不斷批評港台「不聽話」及「搞對抗」,而那些堅持港台應保持編輯自主的人則抱怨政府高層不斷對港台指指點點,令港台兩邊不討好,兩面不是人。

要打破這樣的困局,最佳的辦法是讓港台或將來成立的公共廣播機構成為獨立的法定機構,脫離政府架構。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港台或未來成立的公共廣播機構成為公眾的喉舌而不是政府的喉舌,只有這樣才能讓港台或未來的公共廣播機構毋須看特首或政府高層官員的臉色做人。
除了政府的干預外,政黨及政治力量的干擾也是不可不防的。應該看到,香港的政治生態正隨着曾特首的親疏有別施政方針而發生急劇變化,特首及主要官員已毫不避嫌的刻意支持某些政黨,問責制的進一步擴大更將令政府以至公務員隊伍受政治化及政黨化的風潮影響,無法保持政治中立,無法超脫於黨派政治之外。在這樣的情形下,香港實在更需要獨立的公共廣播機構,讓不同政黨、不同政治力量都有發言空間,令大氣電波不會被特首屬意的政黨壟斷。
單單脫離政府架構未必足以擺脫政治力量的干擾,負責管理公共廣播機構的董事局由哪些人掌握也十分重要。小組建議政界人士如行政、立法會成員及人大政協委員等不能成為董事局成員是可取的做法,但進一步應考慮規限政黨或政治團體的核心成員例如中央委員或中常委不能成為董事局成員,令董事局及公共廣播機構能跟政黨利益劃清界線。
至於財政問題,短期內公共廣播機構經費由公帑支付是難以避免的,因為開闢新的經費及收入來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董事局在財務控制不能放軟手腳,以免公共廣播機構出現大量浪費、濫用資源的情況,以免公共廣播機構的開支大幅膨脹。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