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蔭權上周在一個收費電視頻道中,提到陳方安生,說陳太「對某些政見執着,和我不同」,因此「亦無謂跟她斟酌」;談到陳日君,他又提到「我知道他對有些事比較執着」。不用說,我們的特首等於自認他不是「執着」的人,而且還不贊同「執着」。
那麼曾特首是怎樣的人呢?他在本周初訪問湖南,在參觀嶽麓書院時,看到「實事求是」橫匾,他說「實事求是」是自己一生的工作宗旨,隨後他在書院題詞,寫上的是「通才務實教澤流長」八個字,並說,希望香港可以多些通才,自己就鍾意「務實」。
曾特首反對陳太、陳日君的「執着」是指甚麼呢?應是指在香港發展民主普選政制。陳太、陳日君都支持並參與去年十二月四日及今年七月一日的爭普選遊行。去年的遊行更是針對曾特首自認為「務實」的政改方案。
那麼,曾特首又如何「務實」呢?「務實」的主要含意,按《漢語大詞典》的解釋,就是「講究實際」。對發展民主來說,曾特首所說的「務實」就是實際上做不到的,就不要推動去做,硬要去做,就是「執着」。
然而,縱觀曾蔭權和一眾政商名人回歸九年的表現,「務實」的含意除了「講究實際」之「實」以外,還有「識時務」之「務」。由於「識時務」,因此曾蔭權在董政權時代,對許多事情都不會像陳太那麼堅持,比如他任財政司司長時對「八萬五」的忠實執行,比如沙士之後他以政務司司長的身份被派去擔任清潔大隊長,他也能忍辱退讓,不會像陳太那樣採「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態度。
他的識時務,還表現在他接任行政長官之職時,明知按《基本法》的字面意義應為五年,也明知中央硬拗是兩年乃因對他不那麼信任而定,他也不堅持,接了這兩年再說。市井商人與推銷員有一句話:一百賒不如五十現,五十現不如十五便。意思是與其接受賒賬一百,不如拿五十現金,而五十現金又不如立刻取得十五元就走。
曾特首的識時務,更主要表現在香港民主進程上。他了解中央意圖是要徒有民主之名而不可有真正普選之實,因此提出一個原地踏步方案。
從曾特首的務實,筆者就想到了務虛。曾蔭權有沒有聽過「務虛」這個詞,不得而知,但他至少不太知道務虛的重要性吧。按《漢語大詞典》解釋,務虛是:就某項工作的政治、思想、政策、理論等方面進行研討。
中共過去很重視「務虛會議」。其中一九七九年一月,在宣布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胡耀邦召開的「理論工作務虛會」就曾經嘗試在理論上為「實際工作」找一個思想理論的依據。這傳統雖延續,卻已變色。今年七月底,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也召開過一次理論務虛會議,江澤民、李鵬、李嵐清等元老都參加。會上胡錦濤提了七個「不適應」,江澤民不予支持。但務虛的意義並沒有被否定。
所謂務虛,就是暫時抽離現實,在理論上對政策、路線進行探討,就是探尋大方向,就是避免行車時只看路面狀況而不看前方,就是避免只會「講究實際」,只會揣摸上意,只求行得通而罔顧要實現的目標,就是避免只追求近利而渾忘自己一貫的價值觀與對理想的追求。
當一個領導者,除了務實,還應該務虛。其實是更應該務虛。只有務虛,才會擇善固執,才會有所堅持。但對於只講實際,只顧近利,只會營營役役的推銷員,怎麼跟他談務虛的重要性呢?
逢周二、四、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