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際旅遊節的展演,多了一新花樣,叫做弄堂遊戲大賽。一時間,久未謀面的滾鐵圈、「造房子」、甩沙包、刮豆腐夾子、頂橄欖核,林林總總,煞是熱鬧,還夾帶着「篤篤篤,賣糖粥,三斤胡桃四斤殼」的滬語民謠,上海的原始風情,像是又回來了,與政壇的狂風暴雨對比強烈。
早前有消息說,現在滬上的幾家幼稚園開設了學講上海閒話的科目。原因嘛,也簡單,過去一味推廣普通話,搞得年輕一代的上海話說得磕磕絆絆,三四個辭彙裏,必要跳出一句普通話,才能完成語言的表達。如今,這群人大多當了父母,為了能夠順應普及普通話的潮流,便早早就用普通話與孩子交流,造成更新的一代,幾乎不能再說完整的上海話。
十多年前,上海播了一部非常轟動的電視劇,叫做《孽債》,說的是上海知青到雲南插隊,與當地人結婚,若干年後,他們的子女來滬尋親的故事。題材很觸動當年上海人的神經,更精采的,是全片的滬語對白。
上海方言蘊藏身份優越感
但不久,電視台接到通知,必須改放普通話版本,收視率一下就降了下去。那時候,上海人對上海話還是很在意的,因為,在他們眼中,不會上海話的,一律都是鄉下人,有歌謠唱道:「鄉下人,到上海,上海閒話講不來,米西米西炒鹹菜。」
隨着大量移民湧入,讓上海人的概念開始模糊起來,新上海人為了融入社交圈,開始努力學聽、學說上海話,上海閒話又吃香起來,反而上海本地人對方言日趨生疏,於是又有了幼稚園的閒話課、有了弄堂遊戲大賽。
一個地方的鄉土文化,與當地的方言可謂密不可分,方言的衰退,猶如森林的水土流失,一旦文化沙漠形成,要彌補是十分困難的。
當然,在這股學說上海話的潮流當中,也蘊藏着上海人的某種潛在的優越感,在他們看來,惟有說一口流利的上海話,才能顯示自己的正宗身份,可以同新上海人拉開檔次。
游 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