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地圖 - 鍾偉民

美味地圖 - 鍾偉民

客人以為我是食家,總愛問:「吃晚飯,有什麼好介紹?」「街頭有七.十一,街尾有OK便利店,香港出品的微波爐『叮飯』,水準不好,也不壞;起碼,吃不死人。」我這麼說,大家也以為我開玩笑。世界好大,值得關愛的事物太多,懶得四出覓食。這樣回應,失禮人,好在有一位叫周義的澳門年輕人,不務賭業,而且有儍勁,自資創辦了一份《品報》。
「飲飲食食,從此有『品』!」這是報名的由來;有品,在澳門,是很奢侈的事。第一期,印兩萬份,免費的,小報形式,每月出版一次,內容不易過時;澳門不少食肆,有些「試業」一兩個月,走的僱員比來的客人多,亁脆不「開業」;有些「正式開業」了,但供應豬潲,羊牯吃了四散,就「正式結業」。所以,像《品報》這種不斷更新的「覓食指南」,是老饕必不可少的美味地圖。
《品報》開度小,卻不像小本製作,頭條訪問了蔡瀾,蔡先生解答了為什麼投資美食城。報紙主要推介澳門像樣的老店,也採訪了外來的食肆,更有講食療,談香港、廣州,以至巴黎特色餐廳的專欄。有作者嘉嘉,是「嫁到澳門的香港人」,「香港博客」一欄講赤柱的美利樓;這座老樓,好多年前,我偕三數豬朋遊過,本來在金鐘花園道的舊建築,忽然矗立在赤柱的暗夜裏,美得有點鬼氣;當時,與饞鬼同桌的情景,竟然在這份小報上重溫。
三年前,在飯局上遇見周義,當時,他好像是記者;月前,我在街上走,他趕過來,問可不可以替他的「飲食報紙」寫專欄?「我最怕寫字。」我回絕他。「有沒有心水食店?」他問。「有一家火鍋店,客人到訪,我會相告,但從沒在《蘋果》寫出來,怕寫了,去吃飯沒位子。」我答。「你去吃飯,我去拍照,寫你愛吃的東西,總可以吧?」他提議。不費勁,表演吃飯而已,當然可以。一百六十八塊錢的「胡椒海鮮骨筒煲」,一鍋鮮死人的蝦蟹,陪着我一起見了報;以後,我吃,他寫,就多了個「與鍾偉民同桌」專欄。讀友要嘗鮮,我在荷蘭園二馬路旁的「石頭店」,蔡瀾中環威靈頓街的「一樂也」,上百個地點,有《品報》供人取閱;手持一份遊澳門,保證你口福無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