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固體廢物每日產生,本港現有的堆填區壽命已進入倒數階段,估計6至10年內飽和。環境保護署建議,將現時全港使用率最高的新界東南堆填區進一步擴建,但淨容量最高的兩個擴建方案,要佔用清水灣郊野公園3至5公頃土地。環保組織綠色力量執行總幹事文志森稱,擴建應避免干擾郊野公園用地,「唔想因為環境問題,去破壞環境。」 記者:蔡建豪
新界東南堆填區現時每天接收約8,000噸都市固體及建築廢物,環保署擬將現有堆填區向南伸延,將毗鄰將軍澳137區的15公頃土地進行擴建。在考慮的擴建方案中,其中兩個堆填容量最大的方案,可提供1,500萬及1,700萬立方米容量,建設成本更與現有堆填區每噸60元的建設成本相若。不過,兩方案均要佔用清水灣郊野公園分別3及5公頃的土地,有流失綠化地帶的代價。
至於不需佔用郊野用地的三個方案,堆填容量130萬至1,000萬立方米,建設成本較現有堆填區高出25%至8倍不等。擴建項目的環境評估現時仍在進行中,初步發現佔用區內的動植物,是本港較常見的種類,考慮到堆填容量及土地使用成本效益等因素下,環保署傾向採納堆填容量最大、佔用5公頃郊野公園用地的方案。
應做好垃圾源頭分類
綠色力量執行總幹事文志森直言,本港得以維持40%以上的綠化地帶,全賴堅持避免干擾郊野用地的原則,他不認同犧牲郊野用地發展堆填區,指做好垃圾源頭分類及回收有用物料,才是根治堆填區飽和的良方。
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委員會昨日討論計劃時,也有委員反對佔用郊野公園用地,認為應朝教育及實施廢物收費方向減少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