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民選政府先天不足

非民選政府先天不足

張寶華 傳媒工作者

策發會拋出三個立法會普選方案,三個方案中,當然最理想的是所有議席都由直選產生,畢竟經過選舉洗禮的才懂得謙卑,也只有走進過尋常百姓家,才真正明白普羅大眾的訴求。但是最重要的一點是,只有經過真正的選舉,坐在議事廳裏手執權力的一群,才了解他們手中的權力由誰賦予,最終要向誰負責。討論還是歡迎的,香港近年來都欠奉理性的討論或辯論,很多政策在推出之後,往往未開始討論,就已經變成了不同政治陣營的角力和對壘。
其實,不但香港人需要理性的討論或辯論,中央政府也需要。一直以來,北京對香港普選的要求反應都很冷淡,社會各階層近年分別提出了不同的普選時間表,但北京對此似乎不為所動。有人認為,只要中國一日沒有民主,香港都不會有民主。這個看法雖然悲觀,但卻得到不少對中國國情有深厚認識的人士認同。

權力來源問題

北京之所以對香港的民主訴求視之為洪水猛獸,抱持碰不得的態度,大概是認為普選會出亂子,萬一選了一個北京不喜歡的人當行政長官怎辦?又或擔心香港會變了福利主義社會。可是,北京這個想法,既不理性也很片面。事實上,正由於北京一直不首肯香港普選行政長官,故現時特區政府推行某些具爭議性的政策時吃盡苦頭,有時甚至徒勞無功。
我們的行政長官不是經由普選產生,他的權力來源是甚麼?「董建華」,「曾蔭權」,這些名字代表了甚麼?是北京的利益還是港人的利益?他們的動機很容易受到質疑,在立法會內也沒有票源,議員可以對行政長官說:「我是代表市民反對你,因為我是民選的!」即使執政聯盟又如何?一到選舉,為了選票,又會投選民之所好,不一定支持政府。
要解決這些矛盾,要害是權力來源問題。

政策推行困難

曾蔭權為甚麼這樣緊張民意調查?因為這似乎是唯一支持他的認受性的理據,但民調跟民選根本不可同日而語。有時候我們也會替政府難過,在現時這個畸形的制度下,他們是先天不足,所以做得特別吃力。
如果我們的行政長官經民選產生,那麼面對立法會時,他便可以說:「我也是民選的!我有全香港市民做後盾。」他也可以在競選時,把一系列希望在任內推行的政策,納入競選政綱。比如開徵銷售稅問題,假若他經由直選產生,他日要推行銷售稅時,他便可以振振有詞:「我的參選政綱包括開徵銷售稅,你投票時已經知道,稅收細節可以詳談,但方向是大家已經同意的。」

欠缺理性討論

如果真的是這樣,政府在推行很多具爭議性的政策時,應該會容易很多,但現在的政府就是沒有這個權力基礎。
事實上,現時政府推出的不少政策,遇到的阻力有時是非理性的。比如開徵銷售稅這個問題,其實有關這個課題的嚴肅和理性討論非常重要。因為香港人口老化問題的確愈來愈嚴重,稅基狹窄,將來只有少數人納稅來支持這個龐大的人口,這個負擔不但落在我們這一代身上,更禍延下一代。當然,銷售稅是累退稅制,未必是好辦法。但開展有關稅基狹窄這個問題的討論,不應該那麼困難。特區政府一次又一次推出比較有爭議性的政策時,都遇到這麼大的阻力,是不是應該好好想一想,到底是甚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