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後最年輕和首位在戰後出生的首相昨天誕生了。在原首相小泉純一郎內閣早上提出總辭後,上周贏得執政自民黨總裁選舉的安倍晉三,在國會特別會議上當選首相。他隨即宣布內閣名單,外交國防大員全是鷹派,但也有溫和派人物,反映他要推行大日本政府之餘,對改善中韓關係也留有一手。他聲言希望和中韓改善關係,留任外相的麻生太郎表明致力推動日中峯會。
現年52歲的安倍,昨晚在拜相後首次記者會上,形容中國是日本「最重要」的夥伴:「一個和平發展的中國,是對日本最重要的國家。」針對小泉任內五拜靖國神社觸怒中韓,以致中韓領袖拒與小泉舉行峯會,安倍說,「日本方面的大門常常敞開」,但「我真的希望兩國向前踏出一步」。
曾任小泉防衞顧問的東京大學國際政治教授田中明彥接受本報訪問指出,安倍希望盡快召開中日峯會,但對卡着兩國關係發展的靖國神社問題,則採取不表明會否參拜卻不去參拜的方法,現在要看中國是否接納。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秦剛昨天沒有評論兩國能否舉行峯會,但聲言中方對靖國問題態度不變,希望安倍對於改善中日關係「言行一致」。胡錦濤昨天也沒致電祝賀,反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致電他,表示中方願意和日方一起,在中日三個政治文件的原則基礎上,為發展中日友好合作關係。
外相鹽崎 對北韓強硬
安倍心急改善關係,中方慢條斯理,《日本經濟新聞》編委田村秀男向本報表示,從政路上一直打着強硬對付北韓以尋求被綁架的日本人質獲釋,他登場後在處理北韓問題需要中國對平壤發揮影響力。
安倍選用原副外相鹽崎恭久出任內閣官房長官,就是一個例證。雖然鹽崎曾為小泉拜靖國塗脂抹粉,但也曾表示中國經濟強大不是威脅而是機遇,中國對他印象較好,有利安倍修復中日關係。鹽崎又兼任新設的北韓人質問題專任大臣,凸顯安倍更重視遭北韓綁架的日本公民,要對北韓強硬。
但被譽為日本最右翼、最民族主義的安倍,一手軟一手硬。「小泉遺臣」麻生太郎獲留任外相,正好顯示安倍為鷹派外交政策定調。麻生昨天聲言會推動日中峯會,但他曾說中國是軍事威脅、日皇應參拜靖國神社、台灣教育好要多得日本殖民統治,種種大日本出位言論都觸怒鄰國。
防衞廳長官久間章生,曾稱「甲級戰犯在日本國內已不是罪人」,1990年代曾出任同一職位,協助制訂新日美防衞指針和派自衞隊到伊拉克的法律框架,安倍修憲將自衞隊正式升格為軍隊前,要靠他設法加強自衞隊參與集體防衞角色。文部科學大臣伊吹文明主理安倍的愛國教育,他對外務歷史問題取態較模糊。
在經濟政策方面,安倍主要延續小泉的自由市場改革路線。財務大臣尾身幸次有豐富的經濟和科學政策經驗,對加銷售稅立場比前任的谷垣禎一較有保留。金融和再挑戰專任大臣由山本有二出任,所謂「再挑戰」即是支援受改革影響民眾。
新人事新作風,安倍登場的第一擊已想跳出小泉的身影。
記者 陳沛敏/綜合外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