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秋風送爽,打邊爐進食未經煮熟的鯇魚片,分分鐘菌從口入。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的研究發現,本港市面出售的淡水魚樣本當中,逾五成草鯇魚和三成大頭魚的樣本都含有可致腹瀉、嘔吐的海鷗形病菌,而41%的鯇魚魚腸樣本也含有這病菌,它們在攝氏37度的水溫最易滋長。微生物學家及醫生呼籲市民,記緊要煮熟魚肉才可進食,及千萬別嘗試淡水魚刺身。記者:雷子樂
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抽驗20條草鯇魚和20條大魚,發現當中有11個草鯇樣本,及六個大魚樣本都含有海鷗形病菌。研究人員並化驗120個草鯇魚的腸臟,發現當中有41%,即49個樣本,同樣含有海鷗形病菌。
毒性似沙門氏菌
參與研究的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副教授胡釗逸表示,有關研究同時希望找出天氣轉變對海鷗形病菌的活躍程度有何影響,結果發現,在春天和夏天,這種病菌較為活躍,在攝氏37度的水溫中,最易在鯇魚、大魚的腸道、內臟及魚皮滋長。胡釗逸表示,海鷗形病菌的毒性類似沙門氏菌,兩成人吸收後會「屙血」、三成人會出現發燒、嘔吐的症狀,八成人會「屙水」、逾五成人會肚痛。
港九新界海外漁業批發商商會理事長許漢文表示,草鯇的食法眾多,包括用來打邊爐、滾粥、清蒸等。他建議清蒸兩斤重的鯇魚時,最少要蒸20分鐘,就會徹底將魚蒸熟,可有效殺死細菌。至於魚腸方面,許漢文指仍有極小數的中式酒家有魚腸蒸蛋這菜式,一般都會將魚腸煮熟,進食應沒有問題。不過,就內地流行進食淡水魚刺身,胡呼籲市民別胡亂嘗試。
可致嚴重腸胃病
全民健康動力主席勞永樂表示,只要將鯇魚或大魚煮至全熟,就可將海鷗形病菌殺死。他提醒愛打邊爐的老饕,記緊要待水滾才放入魚片,最少煮三分鐘才進食。香港大學於2001年在一名肝硬化病者的血液和胸膿樣本中,發現全球首宗海鷗形病菌個案。由於該細菌在顯微鏡下呈海鷗彎曲狀,因而被命名為香港海鷗形菌。這類病菌可引致嚴重腸胃炎,感染原因可能是進食未經煮熟的淡水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