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內人隨筆:最怕大公司婆仔數 - 尹思哲

案內人隨筆:最怕大公司婆仔數 - 尹思哲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投資銀行瑞信為節省成本,採取一系列削減成本措拖,包括取消彩色影印、員工派對及應酬等費用;此外,另一間科技巨擘Yahoo!也開始節流,硬性規定全體逾萬員工年底「清假」(不論有薪或無薪)。
據講,這些措施未實施,已惹起員工反彈,他們不滿公司為趕年底quota,找來這些「婆仔數」開刀,十分無癮。
事實上,步入盈利增長放緩期的公司,要控制開支,方法比比皆是(嚴格執行internalbilling便是一例),實在不明瑞信和Yahoo!為何偏偏採取如此下策。所謂internalbilling,其實是公司先給每個部門編訂開支限額(expensequota),假設一間公司的市場部有電腦失靈,需要找電腦部緊急維修,可以先找對方報個價,若認為對方的報價可以接受,便可以internalbilling方式給對方記賬;相反,若嫌對方報價太貴,大可索性「外判」到市場,找其他電腦公司維修。如此一來,公司每個部門彼此「有來有往」,但又離不開按市場原則出價(杜絕「獅子開大口」情況),同時,由於每個部門皆變成有收入和開支,變相自行「揹數」,到年底結賬,誰是公司的「資產」或「包袱」,一目了然。
瑞信和Yahoo!這兩間公司,盈利增長近年逐步放緩,節流本來無可厚非,但錯就錯在兩者皆忽略了最重要一點──員工士氣。要知道,瑞信和Yahoo!兩間公司,一間ibank、一間IT公司,兩者最寶貴的資產,並非甚麼電腦或影印機,反而是一班醒目員工的主動和積極性。如今為了節省這些婆仔數,反而惹來怨聲載道,員工「做得唔開心」,又怎會有心機幫公司開源?公司的生產力又怎會好?
哪管個別部門的開支有多龐大,不要緊,只要該部門最終「做夠數」,年年幫公司賺大錢,就算開支削不削也沒有關係,始終businessisbusiness。

趕絕CEO?諗清楚至好!

獵頭公司Challenger,Gray&Christmas昨日公布的調查指,今年已經有1,400間公司撤回它們的CEO,數字比去年的1,322和前年的663,明顯增加了不少,而且其中更不乏Nike、Bristol-Myers、FordMotors、Viacom、Pfizer、Kraft和SunMircosystems等有名的大企業。莫非今年流年對CEO等三煞位特別不利?根據企業管治監管團體CorporateLibrary的數據,平均每個CEO的遣散費高達1600萬美元,換言之,CEO炒魷潮對美國的成本,大約是200多億美元。
像Nike的主席PhilipKnight,前年才一手提拔WilliamPerez當CEO,不足一年又將他解僱;較早前怒炒TomCruise的Viacom主席SummerRedstone,也將在位不足八個月的TomFrenston炒魷,理由是Redstone未能將MTV的成功帶到互聯網上面,令股價在八個月間跌了7.6%。若這套對CEO的要求放在香港,相信獵頭公司的生意真的大有可為。
事實上,與其說美國CEO界出現炒魷潮,倒不如說這是美國企業的一次集體白色恐怖。除了股東和董事局對CEO採取Zero-tolerance,惡名遠播的Sarbanes-Oxley法例,才是今天美國企業CEO做不長的最大原因。
Enron和WorldCom等世紀醜聞爆煲之後,美國國會在2002年通過Sarbanes-Oxley,不但對美國上市公司的要求比以往嚴格得多,也要企業的CEO和CFO,為企業的會計錯誤負上個人的刑責,罰則也辣。在這種苛刻的環境下,有能者也寧願去做VC、HedgeFunds,又或者顧問好了,今天的CEO是次貨,可以說是UnintendedConsequences的一種,也應了小布殊在簽署法案時所說︰「這是FDR年代至今,對美國企業最影響深遠的一條法案。」話說FDR的法例,如物價管制等,影響力之巨,今天仍然令美國市場有不少扭曲現象。
事實上,Sarbanes-Oxley出台之後,有不少公司寧願遷冊往歐洲,也不要在美國集資。
這種CEO一蟹不如一蟹的情況,總不能無止境地發展下去。思哲最感興趣的是,究竟到甚麼時候,美國的企業會因為連基本的營運都輸給外國公司,又或者美國公司索性完全放棄美國的上市地位來換取人才。相信要到如此這麼一天,美國的政客才會明白,SEC根本不是提高企業管治的水平的ChangeAgent,這樣霸王硬上弓,只會連基本的管理都一棍打殘。

廸廸尼madepeopleunhappy

網民炸「廸廸尼」事件,思哲不知道最終網民會否被定罪,但一則笑話最後演變成警方上門拉人,事主與其他網民明顯非常唔happy,這與廸士尼的mission:Wemakepeoplehappy,形成強烈對比。
思哲有興趣的是,廸士尼對事件的反應,廸士尼的態度是「歡迎」,但不欲多說,明顯是不想愈描愈黑。但偏偏事件的觸發,卻帶出了有不少人極度討厭廸士尼這個舉世知名的品牌,究竟他們是何幫何派?可能是大專生組成的《獵奇行動》、左派人士或廸士尼員工。
尤其互聯網資訊流通,企業PR其中一個職責,就是負責監察網上與公司有關的言論和意見。思哲其中一名客戶的公司,每月進行兩次網上Forum會議,出席者包括Marketing、PR、Sales、IT部門主管,並由CEO主持。公司信念是在討論區發言的人,往往是日常生活中的OpinionLeader,如果網民公開批評公司的產品和服務,公司不但要知道,還要主動聯絡,作出回應和道歉,再用最短的時間,Cater他遇到的問題。這種建立忠誠的方法,聽說非常受落。
通常公司規模大,便會有人badmouth,這些一口認定你是衰人的人最難對付。不過,偏見的形成總有原因,知道原因,便能對症下藥做Convertion。企業最常採用的方法,是在人群中培育說話有份量和熱情的Evangelist,明星代言人也是Evangelist。既然廸士尼的mission是「Wemakepeoplehappy」,該由誰做廸士尼的Evangelist最合適?個人認為張學友形象健康但缺乏幽默感,畀我會揀詹瑞文。

廸士尼需要一個好的Evange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