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宇烈與梅卓燕約,觀賞他們共當藝術策劃的《如夢令》。
十分失覺,看到伍及梅的名字,自然反應:我只會想起香港芭蕾舞團及城市當代舞蹈團。
入場後,台上舞者魚貫出場,怎會沒有一個相熟?愈看愈覺奇怪。一直看下去,心中暗問是CCDC大洗血換掉團員還是眾人出演邢亮的Nijinsky排練而動用客席舞者……?
大概演了半場,趁燈光閃遍,細看節目內容才驚覺這是「香港舞蹈團」的演出……暗地裏自問,多久沒有觀看「港團」的演出?太久,連一張面孔也認不出來,包括他們的台柱黃磊、謝茵、米濤、陳磊……等等。
但陌生是一回好事,沒有附帶感情分或友誼牌,全新的感覺帶來幾乎一百分快感。
這個晚上葵青劇院給我一回極歡愉的觀賞舞蹈情緒與經驗,也讓我重新審視香港舞蹈團,它一度讓我幾乎完全失去信心。
如果這夜的演出事前知道為港團表演,大概……我會放棄這趟被邀請而缺席。
《如夢令》的演出帶回幾片夢似光景,多少讓我回到多年前首次與香港舞台演出結緣的偶遇,當時便是香港舞蹈團的節目;李碧華作為統籌及概念創作,請來曹誠淵、趙蘭心、黎海寧與楊志榖編舞,舞衣及形象由郭幼禾、奚仲文與在下負責。那麼多年了記憶已然模糊,但梅卓燕作為當時香港舞蹈團花旦之一,演出嫦娥角色卻印象深刻未忘。
一些人面從那次舞台關係相熟,輾轉淡出,另一些卻始終不離不棄至今常新;一回寶貴經驗如夢般離散卻留下重疊的元素,讓心神回望駐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