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愈來愈多人患癌,本港每年有逾二萬名患者,每三人就有一人因癌症送命。但其實近年治療技術發展迅速,患者毋須氣餒,不少新藥及調頻技術均能增加患者存活希望,例如靶子療法可增加乳癌、肺癌及腸癌等存活率,但現時醫院管理局購買藥物的資源不足,擔心本港在治癌方面愈來愈落後。 記者:梁洵瑜
「近呢幾年嘅癌症新藥同治療方法,比過去十幾廿年嘅研究成果都要多,未來發展會更快」。港大腫瘤科名譽教授岑信棠接受訪問時表示,近年醫學界開發了不少治癌方法及藥物,改善療效。
微創手術減低痛楚
他解釋,其中一種「調頻」技術,調校劑量並針對癌細胞放射,如可用於鼻咽癌復發患者,放射技術可集中鼻咽癌細胞位置,免影響視覺神經及周邊細胞影響。令第三、四期病人存活率上升20-30%,以往晚期病人只有五成存活率,但現時已升至七成。
另外,近年不少抑制癌細胞生長訊號的靶點藥物,能改善多種癌症的治療效果,例如可延長晚期腸癌患者壽命的Erbitux;Herceptin可令乳癌腫瘤縮小兩、三成,令患者存活率上升一成。慢性血癌患者服食加以域後,七成人都檢查不到有癌細胞。若混合靶點藥及其他化療藥物草酸鉑(Oxaliplatin),治療末期腸癌患者,平均可存活24個月,較以往只有四至六個月為長。
除藥物研發外,微創手術可突破過去無法進行的頭頸癌手術,也可應用於肺癌及腸癌,更可減低對乳癌病人的身心痛苦。
新藥多由病人自費
他強調,現時癌症的治療已較以往進步不少,但需巨大資源,「以瑪麗醫院為例,差不多有三分一病人都係癌症,無論外科、腫瘤科或婦科都好多癌症病人」。醫管局有需要增加資源購買新藥,否則擔心本港在治療癌症上會落後於其他地區,醫生也無用新藥的訓練。
現時多種癌症新藥均由病人自付費用,例如靶子療法藥Herceptin、治肺癌藥Iressa、腸癌藥Erbitux等。醫管局回應稱,上述藥物屬於經初步醫療驗證,與其他現正使用的藥物相比,僅具邊緣效益,醫生可考慮給予病人選擇自費購買,加以域則為安全網資助藥物。並強調已不時加強癌症服務,包括有22台直線加速器,一年提供12萬次放射及5萬次高科技放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