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所有私人物業均受到政府批出的租契規管,一般而言,租契對土地或建築物的用途都有一定限制。如果契約持有人,打算在短暫期間內進行不符租契條件的活動,應向地政總署申請「短期豁免限制書」及補地價。不過,鑑於政府部門之間的不協調,令這個補地價政策衍生不少漏洞,除令庫房損失收入外,亦間接製造不公平的營商環境。
特攻隊近日接獲讀者張先生投訴,他指出,今年初有大型連鎖快餐店,在沙田火炭㘭背灣街威力工業大廈地舖開業,懷疑該快餐店走法律罅,假借「工廠食堂」之名,繞過契約條款,可以在毋須補地價的情況下經營食肆,對工廠區內其他奉公守法的商戶不公平。
「我間舖得200幾呎,每年都要向政府補4.1萬元地價,點解咁大間快餐店就一毫子都唔使畀?呢間所謂『工廠食堂』,根本係打開門口做生意,同普通快餐店冇分別,政府唔監管,由得佢哋,對其他商戶好唔公平!」在同一座工業大廈開設小食店的張先生,憤憤不平地說。
地政總署:不存在補地價問題
記者曾到上述工廠大廈了解,該快餐店沒有懸掛招牌,店內面積約有1500方呎,分別有兩個出入口,其中正門設於工廠大廈大堂,而後門則面向熙來攘往的㘭背灣街。雖然快餐店外,張貼有「非大廈工廠員工恕不招待」的告示牌,但根據記者在午飯時段觀察,發現不少「街客」均從㘭背灣街的後門進出該店,其間未見有店員阻止。
本報向地政總署求證,該署回覆,威力工業大廈租契條件容許設置食堂,沙田地政處近日曾派員到上址視察,證實該食堂符合有關工廠食堂的指引,包括食堂的主要出入口設於大廈內的電梯大堂,另設有法例規定的走火通道。基於在上址開設食堂不涉及地契修訂,所以不存在補地價問題。
香港法例規定,任何人士如有意經營工廠食堂,必須在開業前向食環署申領工廠食堂牌照。工廠食堂是指在工廠大廈內經營的食物業,業務性質是向受僱在大廈內任何工廠工作的工人,出售或供應膳食或不含酒精的非瓶裝飲品,以供在樓宇內進食。
食環署在處理申請工廠食堂牌照時,會徵詢有關部門包括消防處、屋宇署及地政總署等意見。在申請人符合所有發牌條件,包括樓宇、消防安全、食物和公眾衞生等要求後,該署便會簽發有關牌照予申請人。
議員指條例僵化製造漏洞
不過,當記者進一步向食環署查詢上述快餐店的經營情況時,竟揭發該食肆原來無牌經營。食環署發言人透露,該署去年10月17日接獲有關食店的工廠食堂牌照申請,並於今年1月23日簽發暫准工廠食堂牌照,有效期為6個月,暫准牌照已於7月22日屆滿。食環署正在處理上述食肆的正式工廠食堂牌照申請,但該署人員近日在巡查時發現有關食肆無牌經營,遂即時作出檢控。
發言人強調,食環署會按風險,定期巡查持牌工廠食堂。根據《食物業規例》,任何人士無牌經營工廠食堂,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罰款5萬元及監禁6個月,另加每日罰款900元。在今年1月至7月,該署對無牌工廠食堂共作出7宗檢控。
沙田區區議員蔡耀昌表示,他相信類似違規經營,在很多工業區也存在,問題核心是出於地政總署一成不變,將補地價準則定得太僵化,間接令立心不良的經營者有機可乘。「好似呢間快餐店咁,單係睇設計、消防設備,可能的確係符合資格申請『工廠食堂牌照』,但地政署唔應該咁就斷定佢唔使補地價,應該考慮埋佢實際嘅經營模式。」
蔡耀昌認為,既然地政總署難有效執行補地價政策,他建議政府,倒不如考慮放寬工業樓宇的用途限制,一來可以促進零售業發展,二來亦可避免製造不公平。
法例在廠區名存實亡
地產界人士亦指出,所謂補地價機制,在工業區來說,基本上是「名存實亡」,由於補地價後,會令經營成本大增,所以絕少經營者會主動向政府申報改變工業單位用途。
他續稱,以火炭工廠地舖為例,平均呎租10餘元,如果開設快餐店並按正常程序向政府申請,連同補地價費用,租金成本至少增加5至6成,甚至高達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