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特首在前港督府大宴特區政治精英,集思廣益,暢論特區管治問題,為連任清除障礙。豈知有「福祿壽三星」之稱的「工聯三賢」,竟然集體杯葛,其中一人聲稱:自從晉身「立法會」之後,「飲飲食食太多」,故此不欲赴宴。
杯葛特首午宴,即是不給曾蔭權面子。中國政治,面子第一,特區實施強勢行政主導,特首賜宴,是看得起你,一起共襄特事,是「締造和諧」的一部份。
中國副主席剛剛接見過自由黨,賜旨「抓住機遇,合力建港」。這八個字,應該如何理解?特首請你福祿壽三星吃飯,就是機遇,進食時不止是牙齒、味蕾、腸胃與清蒸鬚眉、乳豬拼盤等食物磨合,尚是舌頭肌肉抽搐發音講話之綜合性互動。拒赴特首午宴,即是拒絕「合力建港」。中國副主席的囑咐,有廣泛的針對性,不止是對自由黨這條深海鬚眉,還指愛國愛港的乳豬全體。
中國式政治,以飲食為先,以口腔為重,不但在甚麼主家席客席之排座顯見親疏,連「領導人」是否親自夾菜敬酒,都有一套密碼。赴宴就是一家人,邀食不來,即是劃清界線。就像革命樣板戲《紅燈記》中日軍領導人鳩山,邀請地下愛國英雄兼鐵路工人李玉和赴宴,李玉和唱的一段京戲:「臨行喝媽一碗酒,渾身是膽雄赳赳,鳩山設宴和我交朋友,千杯萬盞會應酬。」李玉和是鐵路工人,連鳩山的飲食之約也敢應酬,曾煲呔難道比鳩山更加「敵我矛盾」?
特區政治中國化,亦即政治之口腔飲食化。連一部《夜宴》,自稱改編自英國人的甚麼《王子復仇記》,也加一條飲宴的中國尾巴。殖民地時代,香港的甚麼「兩局七賢」、「青年才俊」之類「訪英團」,去英國尋找宗主請命,或開口爭普選,或伸手要護照。每至倫敦,英方都冒着寒風,直接召集殖民地俊賢去外交部或唐寧街面談,絕無與英國外相、首相等吃喝一通的「禮遇」。因為英國政治,重大腦的邏輯理性思辯交流,不重口腔腸胃肛門食物一條龍式的盤絞蠕動,任何有志投身小農中國社會政治之精英,對於此一中西文化迥異之「國情」,必須認識透徹。
不論「內強質素、外樹形象」,或甚麼「抓住機遇,合力建港」,維持強勢行政主導,都必須狠狠抓穩「飲食」這條硬道理,把「締造和諧」這四個字的精神深入吃透。特府的施政力度,愛國愛港陣營的支持力度,萬一大家「茶酒不足」,即難以向中國的「米飯班主」交代。前港督府設宴,叫你來吃喝,你就來,多一點「端起飯碗吃肉」,少一點「放下筷子罵娘」,社會不就嘻嘻哈哈地「和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