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與怪 - 邁克

魔與怪 - 邁克

《韓流怪嚇》在香港票房淡靜,令人非常惋惜。生張熟魏看過無一不讚,口碑之佳同期僅有──《穿Prada的惡魔》雖然入俗眼,自命走在潮流頂端的大鼻哥卻一律把它打入地獄,《夜宴》則一如所料劣評氾濫,戲院內呵欠鼻鼾此起彼落。韓國吹來的氣流不是蔚然成風嗎,怎麼一部如此生鬼趣緻大情大性的智勇雙全奇片,居然會遭受冷落?

或者需要一點抽離才能產生功效的黑色幽默,從來都不是普羅大眾的一杯茶,嘢可以亂食,笑話不可以亂講,不幸又一次獲得證明。壞事的是聽不出所以然的冷感動物,除了鼓起泡腮唧都唔笑,還介意鄰座的樂不可支,別人的嘻嘻哈哈成為一種威脅,彷彿傷口灑鹽,鄭重把痛放大。一旦跳到「黐線!有乜咁好笑」的結論,形勢就無可挽回了,自尊扯起警報是娛樂場所大忌,忙着處理攜來雜物,哪有閒情專心看戲?《韓流怪嚇》別出心裁,笑位沒有一個安裝在熟悉的地方,往往在最措手不及的時刻,若無其事搔觀眾的胳肋底,不準備陪它一齊癲的可能感到周身唔聚財,甚至冒犯。怪獸發難引起的驚悚是直接的,但尖叫底下的反思卻要勞煩腦筋:美國佬隻手遮天製造白色恐怖的橋段,順嫂和她的麻雀腳們未必有高度欣賞,對沙士禽流雙管齊下的戲謔,更需要心無芥蒂才能接收。
荷里活已經成功把消費者培植成機械人,所有的反應由特定掣控制,程式以外的一切引不起任何動靜,主動、自發、具創意的觀影方式,一直都是象牙塔的夢想。既然如此,怎麼《韓流怪嚇》在新加坡又會大賣呢?說出來不可思議,該地觀眾篤信一種叫影評的物體,購票意欲受影評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