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燈籠唔係一個人嘅事,係好多人合力製作嘅成果!」有13年製作燈籠經驗的黃改蓮,一雙手離不開白膠漿、縐紙及竹篾(薄而狹長的竹片)。身旁的女兒和四名員工則手持小楊桃、大楊桃,聚精會神地將它們連結起來。
40多歲的生福祥香莊老闆娘黃改蓮說,紮一個燈籠需要三至四小時,「一個人點搞得掂呢?」於是她削出多條竹篾,女兒負責將竹篾做成楊桃框,自己則負責在框上貼上縐紙,她說,「無數過自己總共整咗幾多個,總之不斷紮就不斷賣」,今年她又接了中文大學一單燈籠大生意;她笑着表示,屆時一定忙得喘不過氣來!
從前她會花時間製作白兔、金魚及其他特色燈籠,但今年獨沽一味,只製作大小不同的楊桃。她解釋,紮金魚燈籠很難也非常傷神,至於傳統的白兔燈籠,很多已是大規模生產,價錢較便宜,她已放棄參與競爭。若客人想訂製獨有款式,最好於一星期前預訂,最近她便按客人要求,製作了一個巨型蓮藕花燈。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