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個10歲嘅細路女三年前燒傷,因為喺縫完針之後無得到適當嘅復康治療,令啲疤生埋晒,所以幾隻手指黐埋一齊用唔到。」這些在國內多不勝數的案例,促使在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副教授李曾慧平多次遠赴內地不同城市,推動這些地區的復康服務,為國內這片空白地帶填上一抹色彩。
義診一周百人輪候
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工業意外頻生,但隨着港人安全意識提高,工傷漸減;但國內目前的情況卻有如二、三十年前的香港。李曾慧平說:「有一次喺廣州見到一個19歲、喺工廠做啤工嘅後生仔,做嘢嘅時候切斷咗隻手,如果喺香港就可以做手術駁番隻手,但喺國內就咁同佢斬咗隻手。國內有好多呢類case,佢哋話自己比死更難受,令我有好深嘅感受。」
她坦言近年國內工傷病例一直有增無減,但復康服務卻沒有系統性的規劃,令不少傷患者雖然「執番條命」,卻因疤痕收縮或增生等,引致肢體屈曲萎縮,甚或動彈不得。為填補復康服務這片空白地帶,李曾慧平於01年與數名學生到南京義診一周,其間每天都有逾百人排隊應診。
但正如她所說,「得我哋幾個(義診),就好似一滴水滴落大海咁,成效唔會好大」,故近年積極推動國內大學提升培訓水平,與國際接軌。其任職的理大又成立「鄧楊金喜紀念獎學金」,資助內地學生來港修讀職業治療理學士學位,目前已有三人來港就學,令中國大陸復康治療的發展跨出重要的一步。
本報記者
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