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懸浮列車被譽為革命性火車技術,速度可追上飛機。不過,這種技術並非近年才出現,早在1890年由美籍法裔科學家巴舍萊(EmileBachelet)提出,但至今逾100年,磁懸浮列車仍未能大行其道,主要原因是建造成本高昂所致。
巴舍萊1890年提出磁懸浮列車技術概念後,曾花了20年時間將概念落實,1914年更建立了磁懸浮列車模型,在英國倫敦展出,吸引了公眾的注意,包括當時擔任英國海軍大臣、之後擔任首相的邱吉爾(WinstonChurchill)和其他政府的官員。
概念提出逾一世紀
磁懸浮列車是利用磁力,令列車可以懸浮在半空,行走時不需接觸地面,大大減低阻力,令車速提升至每小時480公里,跟飛機速度相若。
雖然有着這種好處,但磁懸浮列車概念提出至今超過100年仍然未能普及,原因是建造系統的成本高昂。
磁懸浮列車的路軌,跟現時普通火車路軌不同,不能兼容,若要使用磁懸浮列車,將意味要重新鋪設路軌,且列車行駛時會消耗大量電力,這兩方面的開支非常龐大是可想而知的。
德國向外推介磁懸浮列車,但只作示範用途,並未將技術付諸商用路線,只有中國真真正正引入有關技術,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興建了一條磁懸浮列車系統連接上海金融區,全長31公里,以時速435公里行駛,路程只需7分鐘。不過,這個在2003年開始運作的磁懸浮列車造價驚人,達12億美元(約94億港元)。
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