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陰霾漸濃

中日陰霾漸濃

林和立

安倍晉三順利當選自民黨總裁及日本首相,意味着中國與日本這兩個「短兵相接型戰略競爭者」的磨擦勢必升級。雖不致引發火星撞地球式的爆炸性衝突,但冷戰的陰霾很大機會會愈來愈濃,而且將覆蓋整個亞太地區,並導致意想不到的政經動盪。
表面看來,中日雙方從今年初都表現克制。中共以胡錦濤為首的外事領導小組,去年就成立了「籌備後小泉中日關係」的專責分組,以謀取與下一屆領導層翻開新的一頁。其間北京主動壓制民眾比較過火的反日活動,例如不允許保釣人士租船到釣魚台顯示主權;好幾個曾呼籲民眾上街抗議「日本新軍國主義」的網站也被查封。

要求停止參拜神社

另一方面,北京透過不同渠道,頗為善意地「勸告」可能接小泉班的政客,不要重蹈他的覆轍,尤其不要到靖國神社參拜等。在安倍當選後一天,中國駐日大使王毅便呼籲日方「認真思考如何克服政治障礙」。王並承諾「中方願對日方的明智決斷作出積極回應」。
安倍在過去幾個月有關日中關係的講話也盡量溫和。例如他沒有像恩師小泉一樣,聲言當總理後一定會參拜靖國神社。而且安倍多次提到非常重視和北京的關係,希望和中國領導人盡早恢復高峯外交等等。
按目前北京開出的最低條件:即停止到靖國「拜鬼」來看,安倍是有可能做到的。因為他今年四月已秘密以私人身份到過靖國神社。而且幾個月前,日本宮廷官員「爆料」,透露前天皇在八十年代曾大力反對在神社供奉甲級戰犯,所以即使安倍是大右派,但仍具備足夠藉口不延續小泉那最備受爭議的「傳統」。而且一旦安倍恢復與胡錦濤或溫家寶對話,對他的國際形象亦有莫大裨益。

提升軍備惹人疑慮

靖國神社不過是中日矛盾的冰山一角。正如鄧小平多次說過,大氣候很難改變,要發生的事早晚會爆發。中日的大氣候都朝明爭暗鬥的方向發展。以安倍與五十歲左右的政客為代表的新生代,極不願意日本停留在「經濟大國、政治與外交小國」的尷尬兼委屈地位。正如安倍的競選演說常提到的,他們主張恢復甚至凸顯日本的國際地位;而為了反制北韓的「導彈恐嚇外交」,與防禦「中國崛起」所造成的軍事威脅,應該把自衞隊提升為正式國軍,並大量增加軍費。
同時安倍也繼承了他外祖父、前首相岸信介的親美與親台思維。在小泉內閣五年中,日美軍事聯盟逐年升級,且首次把台灣的穩定列入《美日安保條款》範圍內。安倍在上周明言,東京將與華盛頓構建更緊密的國防外交關係。從北京的角度看,安倍將盡量與「新美帝」配合,夥同台灣等地區推動「圍堵中國」的陰謀。難怪《新華社》在評論安倍時,強調他雖然不時擺出溫和與「立正」的姿態,但他根深柢固的鷹派傾向「的確讓人疑慮重重」。

積極擴張外交地位

從日本內部看,安倍也極有可能「比小泉更小泉」。安倍在九十年代才當選國會議員,他的知名度主要依賴父蔭;而且他一直從事黨務工作,是歷來首相經驗最單薄的一個。小泉執政五年可能在外交上乏善可陳,甚至成為中國媒體鞭撻的「千古罪人」。但不可不承認,他在改革官僚體系與把臃腫的國企私營化的卓越成就。安倍在內政以至經濟領域都很難脫離小泉的影子;但在外交上,他可以積極配合年輕一代要求恢復日本「大國地位」的呼聲,空間大很多。
其實中日雖然經貿關係火紅,但地緣政治、外交與軍事的矛盾與潛在衝突,包括釣魚島、東海天然氣、日台的曖昧關係,與東京作為美國在亞太區遏制中國的頭號打手等,都是一觸即發的計時炸彈。凡此種種,很難冀望「右」字當頭但缺乏經驗的安倍可以紓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