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爾宣傳講座紀錄片,肚子寬肥了兩個碼,像地球的沙漠化,眼袋皺紋的烏雲密佈,看上去好像臭氧層穿了一個洞的北極圈。
戈爾自嘲:「我曾經是美國下一任總統」,這句精警的Sound-bite不知是哪個「智囊」教的,有一股悲愴的幽默,令人想起一個殘酷的遊戲。
那一夜,對手布殊擁有全國二百四十六張選舉人票,戈爾有二百五十五張。誰先抵達二百七十票的紅線,誰就是大贏家。最後的關鍵在佛羅里達州。
佛羅里達州共有二十五張選舉人票,誰只要贏得佛州的選民的多數票,二十五張的選舉人票就可以全得而衝過終點。
得佛州者得天下,但佛羅里達州的投票卻很有問題。一個叫棕櫚灘的城鎮,共有五千張票,選民頭昏腦脹的同時選了戈爾和另一個「改革黨」候選人布肯南。另一個城鎮格辛,選票的設計不同,選民要在候選人的名字前頭,用機器打一個圓孔,但有許多選票,打孔的力度不大,圓孔還連着半邊紙,由於孔洞不完整,被當成了廢票。
格辛鎮的投票站,沒有提醒選民,在選票上打了孔之後,多看一眼,看看那一小塊圓圓的紙屑有沒有完全洞穿而掉下來,不然就會變成廢票。許多黑人和低下層的選民粗心大意,用機器「啪」了一下就交了差,共有八分一選票的洞眼沒有完全打穿,報了廢。
結果出來,布殊在佛羅里達州只比戈爾多了三百二十七票。但是打孔不慎而報廢的,許多是民主黨的選民。戈爾要求重新為四個城鎮點票,但佛羅里達女洲務卿莉絲是共和黨人,她申請聯邦法庭干預人手點數選票,因為有的城鎮人手點數,有的不用人手,方法不統一。法庭的法官多是保守派人物,判決除非更改佛羅里達州的點票法,否則不容自行人手點票。夏莉絲馬上宣布,佛州二十五票選舉人票全歸布殊。
戈爾在佛羅里達全州,只差三百二十七。只要棕櫚灘那五千選民,有十分一擦擦眼睛再打叉叉,或者格辛鎮那幾百人,在選票上打孔時腕力大一點,後來就沒有攻打伊拉克的戰爭,美軍五千人不必陣亡,伊拉克那十萬士兵平民也不必當炮灰。地球另一端,十多萬條人命,原來只取決於佛羅里達州那幾百個選民一剎那間的昏花眼和軟弱的指力手腕,十多萬人給佛州的幾百個黑人和失業者選民判了死刑。
曾經如此滄海,戈爾只有當環保專家了,這也是看破紅塵的一種出家,他沒有帶領幾十萬人包圍白宮,大叫「還我公義」,想起戈爾蒙受的超級大寃鬱,你受了老闆一點點氣,算得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