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嘲 - 陶傑

自 嘲 - 陶傑

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在他的全球污染講座中這樣自我介紹:「我一度是下一任美國總統」(UsedtobethenextPresidentoftheUnitedStates),引起一陣笑聲。
戈爾懂得自嘲,而且利用靈巧的英語:Usedto指過去,Next卻是未來,一句之中,語法邏輯時空錯配,顯示了二○○○年那一場美國總統大選的混亂。
自嘲是一門胸襟的學問,因為首先要把「面子」──也就是許多人所誤解為的所謂尊嚴──像一件破衣服一樣脫下來扔掉。
越有名氣的人,越要懂得自嘲,在公眾面前先自貶三級,讓他們分享所謂名人品牌見慣也尋常的快感。當公眾覺得名人也跟他們一樣經歷過挫折和羞辱的時候,公眾就會發笑了,然而那一陣笑聲不是幸災樂禍的,而是帶着善意和同情,在自嘲的一刻,名人好像貶斥了自己,公眾在笑聲中也覺得得到了提升,我降一級,你們大家升一格。
就像席斯汀教堂的圓頂壁畫《亞當的創造》:上帝在雲端俯下身子,伸出手臂,亞當在大地仰起頭,也伸出他的手,父子的食指差一點點就碰到了。這幅巨作的哲理很玄妙:上帝俯下身子,遷就一種很俗世的期待,在畫面上他矮了一截,但他還是上帝。

名人如果懂得自嘲,一定是一個哲學家,他會把虛榮名相視作一片浮雲。英國平民革命英雄克倫威爾說:「我出巡時,群眾對我歡呼,但我在走上絞刑台時,他們也會同樣喧鬧。」(ThecrowdscheeredmeasIpassedby,buttheywouldbejustasnoisyiftheyweregoingtoseemehanged.)只要把那一點點掌聲看破,就懂得自嘲了,因為世間的掌聲,無論在人山人海的競選會堂、畫棟雕樑的舞台劇院、慷慨激昂的示威街頭,還是金杯獎品的運動場上,名人只是一條魚,浮養在掌聲的水裏,掌聲像潮水,今天升潮,明天也可以降汐,而掌聲之上的讚美,也只是一片五彩的浮雲。
廣東人說:「崩口人忌崩口碗」,北方的中國人說:「別哪壺不開提哪壺」,但是戈爾偏偏這樣自我介紹:「我一度是下一任美國總統」,他才不會自揭瘡疤,他能把創傷無意中掀出來,讓大家看。點到即止,一句就夠了,再在台上沒完沒了地控訴美國選舉制度之不公,批判布殊當政六年之種種罪惡,就太中國式之酸腐了,而酸腐不是一個熱愛民主自由的偉大民族的特徵。學英文學到這句話吊詭的文采,也學不到其中的胸襟精神,這是本地英語教育永遠不太令人樂觀的其中一個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