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智語陸:招商局中遠洋有隱憂

財智語陸:招商局中遠洋有隱憂

港股昨日升勢凌厲,不過,並非所有股份都錄得理想升幅,動力主要集中在中移動(941)之上,加上整體亞太區股市表現欠佳,港股卻能獨善其身,可見昨日的升勢,十分「異常」。
既然大市難捉摸,不如留意個別股份。還記得上周提及中遠太平洋(1199,簡稱中遠洋)業績欠佳,投資者不要對招商局國際(144)的業績過於憧憬,結果招商局周二公布之中期業績,半年純利只上升4%,至12億元,雖然未如中遠洋般,出現顯著倒退,但表現亦不見得太理想。由此可見,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已對港口業務股份,帶來一定影響。

盈利高峯期或成過去

過去一段日子,不少投資者都會將航運股分家,其中招商局及中遠太平洋,會被投資者視為港口、碼頭業務為主的股份,中國遠洋(1919)、中海集運(2866)等則屬於航海運輸股。由於後者較受油價高企及運費下降的因素所影響,所以股價在過去半年都一直跑輸大市;前者則由於油價高企及運費下調的問題,沒有對盈利構成直接影響,所以股價一直能保持平穩向上,並能跟隨整體大市步伐。
的確,航海運輸股在成本不斷因油價高企而上升,加上不少企業在過去兩三年不斷擴充船隊規模,令市場的航運量供應大幅提高,從而令運費持續下降,令不少航海運輸股的上半年業績欠缺理想,有關情況亦早已反映在股價上。但問題是,當大家以為中遠洋及招商局不受有關因素影響時,原來美國的經濟增長放緩及宏調因素,已令內地出口業經營環境有所改變,亦即是中遠洋及招商局的盈利高峯期,可能已過。
不是嗎?看一看中遠洋,市場本以為集團的中期盈利可以維持平穩,結果出現雙位數字的倒退;至於招商局的盈利雖然上升,但增幅輕微,更重要的是,集團的集裝箱處理量,按年下跌20%,盈利亦因而減少5000萬元,雖然有關因素可能與航線整合及貨源分流有關,但中國的出口市場,到底有沒有因美國經濟放緩而受到影響,從而影響招商局的集裝箱業務,投資者必須留意。
既然航海運輸股早已一落千丈,那麼港口碼頭股是否可以獨善其身,似乎值得商榷。過去大家當然可以拿油價及運費不影響港口碼頭股作為藉口,但既然內地出口業的前景正面對隱憂,情況則頗不相同。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