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特首的「身同感受」一言既出,前特首董建華頓覺「腳痛」全消,更把「母語教育」的七年之癢撓得暢快之至!
董公下野,惜乎無人追念他的德政。筆者秉公而論,「母語教育」正是董朝的「亮點」。猶記香港回歸後,董公一言九鼎:港府堅決推行母語教學,全港四百多所中學,僅容許一百所仍沿用英語教學,這只是過渡期而已,特區政府必將全面落實母語教學云云。
面對殖民地遺老遺少捶胸頓足的一片哀鳴,教育署前署長余黎青萍堅決挺董,她不容商榷地指出:「母語教學最有利學生學習!」余黎青萍雖比不上後來葉劉淑儀推行「二十三條」立法之強悍,但也屬盡心盡力。怎知大風起於「青萍」之末,董朝傾圮,「母語教育」正是禍殃之一。
余黎青萍單騎疾進時,曾蔭權「沉默是金」,因為事不關己;葉劉淑儀浴血奮戰時,曾蔭權仍然「沉默是金」。其實同朝奉事,沒有甚麼事情是與己無關的。曾氏淡看「母語教育」,始有病句「身同感受」之失。蓋因他的母語水準實在太差了。
考香港政壇編年史,「母語戰爭」一直干戈未息。早在英治時期,立法局「末代主席」黃宏發就曾兩度挑起戰端,一是梁耀忠的「臭罌出臭草」;二是曾健成的「乞兒政客」。這兩個句子都被黃宏發指為「語言不檢」,梁、曾遂被驅逐出場。
黃宏發雖說英文更佳,其實母語亦不弱,惟是對草根話語較為生疏。「臭罌出臭草」的俗語來自農諺,臭草是香菜之一種,兼有藥用價值。廣東人煲「綠豆沙」多放臭草,自是取其香而非取其臭。臭草在花盆就可種植,但它原生於臭罌,此係事實。至於「乞兒政客」就更無問題了。且看曾特首的老表「公民教育委員會主席」香灼璣的作為,儼然城狐社鼠,到底誰「香」誰「臭」?再看劉江華氣吞河岳的「霸王政客」嘴臉,當知「乞兒政客」已屬斯文之句,何來「語言不檢」?
黃宏發自己執法偏頗,便終須一報還一報。立法局改弦更張為「臨立會」,新主席范徐麗泰便裁定黃宏發出言「粗俗」和「帶侮辱色彩」,勒令他把那口老痰生生吞回去。黃宏發究竟講錯甚麼?他無非指稱臨立會議員唐英年、譚耀宗為「戇居」。黃前輩雖被迫接受裁決,但堅稱「戇居」二字沒有任何不潔、失禮和冒犯性。
此番對的是黃宏發。「戇」在口語中雖有「儍氣」之意,比如「戇大」;但粵語是各大語系中保留古漢語辭彙最多的方言,「戇」的另一書面用法是耿直、忠懇、憨厚。明朝萬曆皇帝形容海瑞其人,就用「戇」字。所以唐英年、譚耀宗卻之不恭,當之無愧,他們應該感謝黃前輩的褒揚,畢竟「戇居」並非人人都可得之。
由此足見,香港的母語教育刻不容緩。在政壇袞袞諸公學好母語前,每遇「母語戰爭」,均不可由外行的立法會主席去裁定是非,而應效仿人大釋法,由范徐麗泰馳函國家語言文字委員會,由中央一錘定音,方能消弭烽煙,天下太平。
逢周一、三、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