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囂文化肇始何時?

喧囂文化肇始何時?

劉心武 中國大陸作家

對中國大陸公民開放旅遊的國家和地區愈來愈多,中國人真是富起來了。許多中國旅遊者首選地是歐洲,而且往往都把法國巴黎作為第一站。
從巴黎方面傳來消息:中國遊客太喧囂。說話聲音特別大,像羅浮宮的畫廊,中國遊客一到,回音轟響,多半是表達驚奇、興奮與快樂,但其他遊客總不免對中國人側目,管理人員則對此無可奈何。

形成社會文化

在聖母院或其他宗教場所,中國遊客也總是眾聲喧嘩,管理部門為此貼出了許多寫着「沉默」兩個漢字的告示,但多數中國遊客對之熟視無睹。無論是表達感受還是相互招呼的聲音,分貝值都頗高,在那些哥德式建築的穹隆裏多次折射,形成聲浪污染。
根據筆者自己的生命體驗,中國人(不是所有,但為數不少)嗓門大,在公眾空間裏也毫不收斂自己的嗓門,形成大聲喧嘩的效果,是在起碼從上個世紀初以來,就形成的一種社會文化。而在上個世紀後半葉的前二十幾年,這種文化更加普及,表現出來也就更加強烈。目前,通過中國旅遊團在外部文化對比下凸顯出來的這一喧囂文化,只不過是其餘緒罷了。

文革壯麗特色

在「文革」時候,中國人的喧囂文化達到了本民族歷史以來的最巔峯。那時候,屋頂、電線杆上的高音喇叭,每天都會連續很久地廣播出聲色俱厲的話語。當然,有時候也會播放「特大喜訊」,比如一九六八年後,各省市相繼成立實現了「革命三結合」的「革命委員會」,於是形成一個競相以當時認為是最美麗豪壯的語言,發布「給毛主席的致敬信」的「聲浪」。

改造獨立生命

當然,如果對喧囂文化的生成作出深入的學術研究,討論就還需要細化,比如: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裏,究竟是不是已經埋伏着喧囂的因數?像老莊的道家文化,不是特別強調靜默嗎?儒家所提倡的是「中庸之道」、「克己復禮」,也並不主張把事情包括發聲推向極致啊。難道是法家提倡了「大喉嚨狂呼」?願有專家學者給我點撥:以喧囂為先導來集合群體,以期改造世界,甚至改造每一個獨立生命,究竟肇始於甚麼?
一位青年學人著有一本對經歷過多次文化鬥爭的文化人訪談的書,書名為《人有病,天知否?》不知我怎麼搞的,讀了他那些訪談,我總覺得書名改成《天有病,人知否?》似更恰切。

編按:《人有病,天知否?──一九四九年後中國文壇紀實》作者為陳徒手,以當事人口述,並根據大量檔案、會議紀錄、口述史料,如實再現了俞平伯、沈從文、丁玲、老舍、趙樹理、郭小川、汪曾祺、浩然等作家在一九四九年後的遭際和故事,及他們的心路歷程,讓讀者了解那一段段塵封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