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健熙 註冊社工
政府總部的搬家大計已落實,不久將來,政府總部不再建在山上,不再被建築物包圍,不再沉沉實實;取而代之,是在海旁興建,外觀設計美輪美奐,擁玻璃幕牆,聲稱有「地標」作用的新政府大樓。
至於那棟於五十年代興建的黑甸甸的平房,政府將來會作何打算?自由黨指出,這片中環核心地面,位置得天獨厚,被滙豐、中銀及渣打三間香港發鈔銀行總行圍繞,是發展甲級商廈的好材料,必能以天價三百三十五億元賣出。看着這個令人目眩的數字,除了代表自由黨繼續推崇經濟主導、商人治港的理念,也告知市民他們是在香港沒有「根」的一群。
不懂保育文物
政府總部雖只有五十年樓齡,但整體布局(包括中區警署群、禮賓府、聖約翰座堂等)所形成的「政府山」,卻是英國殖民者於一百五十年前,香港開埠時所設,集政治、軍事、司法、宗教等權力於一身,是香港殖民歷史的一冊活課本。這並非一棟棟樓宇各自的樓齡和「保育率」,而是牽一髮動全身的整體布局。
我們有一個沒有文化政策、不懂保育文物的政府,過去實在有太多失敗經驗。灣仔的藍屋黃屋綠屋以至和昌大押,都孤立地被單棟保存;美利樓被拆毀,以原來磚塊於赤柱建成一棟沒有靈魂的新美利樓;尖沙嘴前水警總部交給地產商發展成為旅遊項目;中區警署建築群被交到旅遊發展局手上,而旅發局主席就正是指政府總署「很核突」和不夠舊的自由黨副主席周梁淑怡;利東街被無情摧毀並建成高樓大廈;灣仔太原街的牌檔則因政府要確保路面整潔,而被迫遷到新建成的市政大廈;當然少不得四個博物館、三個演藝廳,附加超大型天幕的西九煙幕。這一切,就是我們政府的文化和保育紀錄。根據這些往績,「政府山」看來會成為第一千座樓高八十層、玻璃幕牆、外牆晚上發光、天台有霓虹招牌廣告、避雷針插天的「地標」。
殖民歷史一頁
香港的歷史非常傳奇。殖民歷史更令香港這塊彈丸之地變得不平凡,雖然有人以此為恥,認為英女皇頭像、米字旗、以港督命名的街道,全是中國歷史的疤痕和烙印。其實,不論這段歷史是輝煌還是恥辱,歷史便是歷史。我們既不用因其輝煌而沉醉,亦毋須因其恥辱而憤怒。既生於此,是否應該對這裏的過去,不論是喜是悲,都有更多認識?
「政府山」建築群這冊活生生的課本,正好把香港的殖民歷史從頭一章到最後一章完完整整地娓娓道出。在這裏產生的政策和決定,影響着香港百年來的發展,難道就因其中一座大樓樓齡不夠高、外表不夠美觀,而要把這本歷史書中的一章撕去嗎?
無法親身體驗
在書本中看照片或圖片是一種感覺,身處其中可能會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感受。「政府山」建築群還在,為何不能把它留下來,給香港人親自感受?若將來真能如香港大學的司徒薇博士於一個論壇上提出,將政府總部變成政府資料館,讓市民走進各政府部門的辦公室參觀,是多麼特別的體驗!即使政府用大樓拆下來的石屎鋼筋,在其他地方興建一座「殖民地博物館」,也不能與這種體驗相提並論。
我慶幸自己曾經歷殖民地時代、親睹一九九七年主權移交,腦海中尚餘不完整的記憶。有一天,當我想更清楚了解香港的過去時,能走進一座座歷史建築物,會否給我比較到圖書館更深切的體會?如果真的把它拆掉,不管書本描述得多細緻,我們也只能在摩天大廈底部看到「前政府總部舊址」的牌匾而已。
三百三十五億不是小數目,香港真的這麼窮、這麼等錢用嗎?我們為了這個金額,便願意將寶貴、特別的歷史文化建築群拆毀嗎?這個抹煞後來者認識和體驗歷史機會的決定,哪筆賣地收入能填補呢?
要錢和摩天大廈,還是要保留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