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堅持不干預才能防止免費午餐 - 盧峯

蘋論:堅持不干預才能防止免費午餐 - 盧峯

也許是因為突然宣布「積極不干預政策」不存在所引起的衝擊及質疑太大,特首曾蔭權先生前天親自撰寫了一篇超過二千字的文章,解釋特區政府雖然不再以「積極不干預政策」形容政府的經濟理念,但政府依然恪守自由市場經濟哲學。曾特首並引用一些例子說明政府政策及角色需要因應經濟形勢變化而調整,不能一成不變,例如主動與中央政府商討加強兩地的經濟聯繫之類。
曾特首願意回應公眾的質疑、願意跟公眾討論政府的經濟及施政理念本來是件好事;只可惜曾特首的解釋不僅不能消除公眾的疑慮、不僅沒有澄清政府的經濟理念,反而讓人感到曾特首及特區政府真的已下定決心要放棄「積極不干預政策」這套行之有效的施政理念。
首先,曾特首這一回雖然沒有再說「積極不干預政策」是陳年舊事及不是政府政策,但整篇文章的鋪陳、整篇文章的布局都強調有關政策是在七十年代定下,不再能適應七十年代以後的經濟變遷;曾特首並且認為,「積極不干預政策」只是一句口號式的用語,不能反映政府經濟政策的全貌。換言之,在曾特首眼中,「積極不干預政策」早已是不合時宜的東西,甚至只是一句口號式的用語,並沒有甚麼實際價值,而他宣布放棄這樣的政策更不值得大驚小怪。
然而這樣的說法不僅不尊重歷史及事實,也大大貶低了「積極不干預政策」的重要性及意義。「積極不干預政策」絕不是一句口號式的用語,而是表明一種相信自由市場、尊重自由市場的態度,而是說明一種不干預自由市場的基本立場。正是基於「積極不干預」的原則,歷任政府才能振振有辭的拒絕為不同行業提供補貼;正是由於「積極不干預」的原則,歷任政府才能避免以公帑補貼個別行業及企業,造成不公平競爭及大量浪費。一旦政府不再堅持這個原則,一旦政府把這個原則說成是可有可無的口號,它怎麼還能抵擋不斷要求政府干預的壓力、怎麼還能抗拒干預市場的誘惑呢?

更何況香港經濟自七十年代以來雖然有重大變化,但不同行業、不同企業希望政府提供免費午餐、希望政府提供各種各樣補貼的心態不僅沒有絲毫改變,反而有變本加厲的情況。例如有企業以促進高科技或高增值產業為名,要求政府提供大量補貼及土地優惠;結果,高科技產業無影無蹤,得到土地優惠的企業則賺個盤滿缽滿。由此可見,「積極不干預政策」不單在七十年代管用,在八十年代管用,到現在二○○六年其實更有用、更有需要,因為要求免費午餐的企業及商家只會愈來愈多,手法也只會愈來愈巧妙。
當然,隨着經濟轉型及變化,政府的一些做法及規例不可能不作出調整,例如改革證券市場令規管更清晰透明,例如加強與貿易夥伴特別是內地的經濟聯繫,例如積極與其他經濟體一起推動更開放自由的貿易體系等。但是,這些調整及改變只是為了減少市場的障礙,只是為了增加各種經濟因素如資金、人才、資訊的自由流動,既沒有要求政府創造甚麼龍頭產業,也沒有改變政府在經濟上的角色,更沒有要求政府指點經濟如何發展。既然政府在經濟上的基本作用及角色沒有甚麼改變,它有甚麼理由貿貿然改變多年來行之有效而且概念清晰的「積極不干預」政策呢?難道曾特首及特區政府認為不干預已不合時宜,干預才是香港經濟的出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