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石油化學(3983)昨日開始招股,不遲不早,身為母公司的中國海洋石油集團董事長傅成玉揀啱時間對外公布一單「gooddeal」。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昨日一篇報道,指中海油與馬來西亞剛達成天然氣供應協議,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願意以低於「市價」,即每百萬英制熱量單位約5至6美元的代價,向中海油出售液態天然氣(售往北亞地區如南韓和日本的價錢則約9至11美元)。報道質疑,Petronas為何願意以低於市價出售,唯一解釋是「它可能表明了中馬兩國之間更為長期的關係」。
事實上,商業世界的「長期關係」只會建基於「長期利益」之上,長期蝕本生意又怎會有人做?更遑論對手是一間馬來西亞的國營公司?
要知道,天然氣從來就沒有甚麼「市價」可言。與石油不同,天然氣(主成份是甲烷)在室溫下只會以氣體狀態存在,其液化點是攝氏-182.5度,換句話說,要將天然氣轉化為液體狀態運送到另一個地方,而整個運送過程的溫度則必須保持在-182.5度(家庭雪櫃一般保持約4度),耗能源之巨可想而知!據思哲所知,粗略計算一艘運載100單位天然氣的貨輪,當中近50單位的天然氣已消耗在保持-182.5度的能量上。
以此可以推算,以貨輪由馬來西亞運送液態天然氣到中國的費用,肯定遠較運到南韓或日本等便宜得多,這亦正正解釋,為何馬來西亞賣天然氣往北亞地區的費用,竟然會遠高於賣往中國。天然氣運費成本,已造就不同地方買家根本的價格分別,又何來「市價」可言?
難得中海油董事長傅成玉校啱timing,對外公布如此「gooddeal」,令外界以為,中海油可以低於「市價」購入天然氣(不要忘記,海油化學生產的尿素和甲醇主要依靠天然氣提煉),子憑母貴,如此perfect嘅公關效果邊度搵?
再見唱片時代
Microsoft宣布推出多媒體播放器Zune,思哲的第一個聯想,是無計可思的BillGates在會議室大嚷:「你哋同我抄!」第二個想法,是Zune究竟如何定價?因為同一個月內,全球四大RecordLabel之中的UniversalMusic及EMI,已經宣布旗下的所有音樂,將會授權給免費音樂下載網站SpiralFrog。昨天Universal還宣布,以逾20億美元併購BMG,搖身一變成為擁有唱片版權最多的發行商,粗略估計,全世界過半的音樂,將可以免費和合法地任人下載,難道買唱片時代已成過去?
根據IFPI的統計數字,2005年全球數碼音樂銷售11.4億美元,增長188%。不過,計上其他舊媒體如CD、DVD、Singles的跌幅,全球總銷售卻倒退3%,下跌了6.7億美元。在整體音樂市場倒退,數碼音樂市場增長的情況下,Microsoft和傳統唱片業龍頭,紛紛宣布加入數碼音樂市場,我不知道SteveJobs的蘋果電腦是否已有對策,但Microsoft和UniversalMusic的策略卻南轅北轍。
首部Zune將於年底前推出,與SpiralFrog的推出日期很接近。與SteveJobs的ipod一模一樣,Zune包括多媒體播放器、軟件及網上平台,另外還內置ipod沒有的WiFi功能。ipod真正賣的不是硬件,而是itunes系統的UserFriendliness,Microsoft銀紙雖然多,但本事的Programmer都被Google挖去,況且從用家角度寫程式,向來不是他們的強項。
至於版權持有者UniversalMusic及EMI等唱片業龍頭,夥同SpiralFrog讓網民免費下載旗下音樂,使用者的代價,是要定時上SpiralFrog網站收看廣告,否則下載到電腦的檔案隨時自動消失!這個BusinessModel之所以得到唱片公司採納,因為現時合法下載與非法下載的比例,還是1比40,而且超過85%的收入來自美國本土,非他地區收入根本乏善可陳。唱片公司寧願不付錢下載的人,似乎不看好合法下載市場。
Zune和SpiralFrog也是年底前推出,思哲唔肯定結果如何,但唔User-Friendly的服務就肯定唔Work。
三越的儍佬悲情
興利中心要重建,三越終於關門大吉。舊的東西要去,總會教人有點傷感,所以各大媒體報道時,也要加點着色,硬要說老主顧依依不捨,店員又不勝欷歔,彷彿天下真的有不散之筵席。
凡事都應該從積極方面去想,百貨公司完成的歷史任務,其實只不過說明現在的消費者品味進步了。大家試試回憶幾十年前香港的購物經驗,當時零售業就只有那些不知名的街邊小舖、國貨公司和專賣高級入口貨的百貨,百貨就是不少香港人買第一件「來佬貨」的地方,這種由清貧入小康的甜蜜回憶,確是教人留戀。不過,當時的消費者除了知道買東西的是外國製造,對貨品本身的牌子認識根本不多,就是這樣香港人走過了六七十年代。
到了八十年代,消費者除了要「來佬貨」,更加要來佬貨名牌。事實上,由這一刻開始,香港的零售業已經慢慢轉型,專賣店愈來愈多,百貨公司也愈開愈多專櫃。也是在八十年代開始,百貨公司兩極發展,一端像連卡佛專做闊太的生意,另一端日式和傳統百貨愈走愈草根。結果證明了買貴貨的消費者,無論經濟好壞,購買力永遠旺盛;要鬥平鬥快,百貨公司總不及連鎖店的經營。百貨公司通常將人流最高的地方都闢作美容化妝品專櫃,當莎莎和卓悅成行成市,大家就知道傳統百貨公司已成為歷史,只有儍佬才會為三越的結束感到悲情。
真的很懷緬逛百貨公司的日子嗎?大家倒不如樂觀點,試試想像自己隨手在HarveyNichols拾起一件Dsquared2的T-Shirt的那種快意,又或者是享受在訂做一套HardyAmies的樂趣,那麼三越的殘影也不再在腦中繼續纏繞。
當然大前提是你要懂得花費,也花費得起。
尹思哲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