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六元的改革

為了六元的改革

張寶華 傳媒工作者

我在英國時,參加了很多有關媒體未來發展的研討會。當中談論最多的是,傳統的電台電視台及印刷媒體面對新科技和新媒體不斷衍生,尤其是當互聯網及「博客」愈來愈流行,甚至可以挑戰傳統新聞媒體的權威時,前者應如何應付?

在英國,有研究新聞發展的學者認為,在二十一世紀經營印刷媒體難度最大,因為在事事搶先鬥快的世界中,印刷媒體搶新聞時,不論是時間或速度均不及二十四小時新聞台,而互聯網的消息傳播又比電視台要快得多。有人預計到二○四七年後,傳統報紙將會完全被市場淘汰。

免費報紙的打擊

在香港,「博客」還未算很普及,原因大概與「博客」以文字為主要表達方式有關。香港人不善於用文字表達,現在的「博客」大部份只是流於個人日記式,所謂的on-linejournal,不像英美等國家,「博客」很多時候都是具份量的評論家。
過去,這些評論家要先得到傳統媒體首肯,文章才有機會發表,萬一立場跟某個媒體不一致,可能即被停稿。在「博客」流行之後,過去不能發聲的,現在都有發聲平台了。英國廣播公司每天的早晨新聞,其中就有一節看看某幾位名「博客」有甚麼高見,就好像看報紙社評一樣。
在香港,我們雖未直接感受到「博客」的威力,但辦報仍然是一件艱難的事。尤其是去年免費報紙出籠之後,據說他們佔了整個印刷媒體廣告百分之二十的收入,各大報銷量均告下降。在香港辦報,讀者群少,利潤本已不大,再加上免費報紙的出現,很多報人現在都要想辦法變陣,不是為甚麼,而是為生存。

額外的消費價值

很多人看了一兩份免費報紙之後,都說不會再用六元買一份傳統報紙,為甚麼?
第一個原因,是免費報紙的內容與一份六元的報紙大同小異,新聞角度也可能差不多。第二個原因,是這六元沒有為讀者帶來額外的消費價值。
過去跑前線新聞的時候,經常遇到以下的對話:「有沒有別的行家在場?」編輯問,如果答:「有」,就繼續等;如果答「沒有」,一般情況下都是收隊,走!
我不明白為甚麼總是要「人有我有」,如果每個媒體都是「人有我有」,豈不是人人一樣?那麼亁脆要一個媒體就夠了。要令讀者選擇我這個媒體,到底我與別人又有甚麼分別?如果連自己都答不出來,人家又怎會選擇自己?
南韓的「ohmynews」(編按:「ohmynews」是以市民為業餘記者,網民合力製作的網上報紙)在去年底的世貿會議中,發揮了很大的威力;「ohmynews」的成功,在於其新聞角度與其他傳統媒體不相同。傳統媒體有的它偏不要,令讀者得到不一樣的資訊,贏盡了口碑。俗語說,「太陽底下無新事」,如果只是抱着「人有我有」的心態,很容易便會被市場淘汰。

助讀者解讀新聞

除此之外,要讓讀者認為花六大元買報紙是物有所值,甚至超值,除了內容要多元化,世界觀強一點之外,還要幫助讀者解讀新聞,透過理解一兩樁新聞,而對整個大局的發展有所掌握,為新聞及讀者增值。這是一般免費報紙不能做到的。雖然,在互聯網上不難找到這些分析,而且又快又多,但卻真假難辨,傳統媒體在這方面可靠多了。
過去經常聽別人說:傳媒是有權勢人士的專利。我想「博客」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它讓無權無勢的升斗小民都可以發聲。如果傳統媒體也能讓出一點空間給小市民各抒己見,又會不會提高銷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