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藥材「山慈菇」具解毒作用,但衞生署卻發現有藥材舖誤把兩種含有馬兜鈴酸的禁藥「金耳環」及「土金耳環」,當作山慈菇出售。馬兜鈴酸可致腎衰竭及尿道癌,兩年前已停用,暫未收有市民服食後出現不良反應的報告,衞生署呼籲業界辨別山慈菇有否與其他藥物混淆。 記者:梁洵瑜
身兼中醫藥管理委員會成員的中醫師關之義表示,山慈菇、光慈姑、金耳環及土金耳環四種中藥,均具有清熱解毒作用,可治療瘡患或良性腫瘤,雖然外表有一定分別,但衞生署卻在市面發現有混淆情況。全港中醫及中藥商已收到衞生署的信件,要求業界提高警覺,辨別有關中藥材,並要把金耳環及土金耳環交給衞生署銷毀。
四種中藥功效相若
衞生署發言人說,該署在市面抽查以「山慈菇」之名出售的中藥材,結果發現連同正品山慈菇,竟然有多達四個品種,因為有業界混淆了其他中藥,包括光慈姑、金耳環及土金耳環當作山慈菇。
署方從兩間藥材舖搜出一公斤的金耳環或土金耳環,其中一家藥材舖稱,貨品是在數年前買入,另一間則於去年入貨。該署從其批發商取辦化驗,批發商並沒有出現混淆問題。其他零售商則沒有金耳環或土金耳環出售。
發言人稱,山慈菇並非常用中藥材,至今未收到有人服食後出現不良反應的報告,事件仍在調查中。
呼籲業界交出存貨
關之義指山慈菇及光慈姑均是一些可以治療生瘡、良性瘤等清熱、解毒及散結的藥物,可入藥或煲水飲用,但並不常用;前者屬蘭科植物,後者則是百合科植物,又名伊犁山慈姑。
至於金耳環及土金耳環,則是馬兜鈴科辛屬植物,兩者均屬葉類的草藥,功效與山慈菇相若,都是解毒散結藥物。不過,由於兩者均含馬兜鈴酸,長期服用可致腎功能衰竭及尿道癌,04年6月起已禁止進口及銷售或暫時停用。
衞生署已編印了一本「香港容易混淆中藥」,把86種容易混淆的品種供業界參考。發言人呼籲,若中醫及中藥商仍把金耳環和土金耳環當作山慈菇,應即時交出存貨,署方稍後會再巡查及抽樣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