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香港市民,我曾某由推銷員搖身成為特首的故事,大家聽過多遍,多得教我面紅。告訴你吧,我在政府工作這三十九個年頭裏,接觸過很多市民,有企業家、有小商戶、有白領、有勞動階層,相比起很多人的奮鬥故事,我的香港仔故事,其實微不足道。
在我之前的財政司,包括恩師夏鼎基,一早已經明白,市民集體的營商智慧,比起任何一位政府官員都要高得多,所以在營商方面,政府都盡量給市民讓路。
我越看得多,就越佩服前輩的智慧。老實說,所謂「積極不干預」是甚麼,我也不太清楚。但政府一直刻意少插手市場卻是明顯不過。事實證明,他們的政策走得極對。香港近幾十年來,發展成為舉世矚目的國際城市,顯然是政府讓路、市民打拼的成果了。
內地近年高速發展,香港逐漸被追近,是不爭的事實。其實,競爭的壓力豈止單單來自國內?受挑戰的,又何只香港?波是圓的,地球卻越來越平。全球化現象只是剛剛開始,在未來的日子會有很多國家、城市冒起,數量之多,速度之快,會超過我們現在所能想像。面對這個考驗,我們香港應如何自處?
有人說,內地高速發展,香港應該緊隨,多搞計劃經濟。我的看法剛剛相反,正正就是為了不要被吞噬,不要變成只是中國的另一個城市,我們更加應該緊抱自己的優勢,努力維護自由以及法治。這兩個優勢得來不易,要好好珍惜。
有人說,新加坡的政府主導經濟,是我們的榜樣。但不要忘記,新加坡的模式,犧牲了國民的自由,擠壓了讓個人發揮的空間。而我深信,面對日益加劇的市場轉變,香港的模式會比起新加坡的有利得多。
有人說,全球一體化,市場瞬息萬變,政府應該多些插手經濟來配合。我不同意。互聯網促進了信息的交流,是全球新經濟的催化劑,到底互聯網是強化了個人,還是政府?答案很明顯。我認為,正正因為情況比過去轉得快,我們對市民集體智慧應該相信得更多,不是更少。正正因為形勢比過去更難看得透,政府的干預應該更少,不是更多。
因此,面對新經濟的挑戰,政府未來的政策有三大重點。第一,貫徹大市場、小政府的原則。政府會專注為市民提供發揮的土壤,對外包括推動與其他經濟區域的融合,對內則積極令香港繼續成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是小政府,不是無政府;是小有為,不是大有為。
第二,為了還富於民,減低開徵新稅的壓力,政府將進一步加強效率,目標是未來五年裏,把政府支出佔市民生產的比例逐步降底至兩成以下的水平。
第三是教育。面對全球競爭,我們的目標,不是直接為年輕人從僱主爭取更高的工資,而是透過教育,令年輕人擁有足夠的能力,讓他們用自己雙手找到立足之地。教育的確不容易,當中牽涉的事情千絲萬縷。羅太和李局長已做了許多,但我必須承認,現行的教育制度,仍然不夠以學生為本。改革之路漫長,因此我們更要加快腳步,替學校解開束縛,給予老師更大的自由及空間培訓未來人才。
有如其他先進地區一樣,香港正面對的,是很大的挑戰。但服務了香港這許多年,見證了市民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危機,我非常有信心,只要政府給市民讓路,讓市民發揮打拼,香港最好的日子仍在前頭。這場波,絕對有得打。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