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曾特首要搞一言堂? - 盧峯

蘋論:曾特首要搞一言堂? - 盧峯

在特首曾蔭權先生突然宣布「積極不干預政策」只是陳年舊事,不是政府政策,更不是未來經濟發展的藍圖後,社會的反應相當強烈,不少人質疑曾特首是否要大幅改變政府在經濟上的角色,也有人懷疑曾特首是要以此為藉口向某些財團派着數。公民黨前幾天就去信曾特首及特區政府,要求他們交代政府是否真的已決定改變「積極不干預政策」,並解釋為何這樣重大的決策在事前毫無諮詢及討論。
由於曾特首及特區政府還沒有回覆公民黨的質疑,暫時還不知道曾特首那一番放棄「積極不干預政策」的言論究竟有何「深意」,但不管曾特首想做甚麼,他也不可能、也不應該憑幾句說話就改變過去幾十年的歷史事實,就推翻一套行之有效的經濟政策。
一九九八年特區政府耗用過千億元外滙儲備干預股市之後,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先生在報章發表了長達四千字的長文,詳細解釋政府入市行動的理據。這篇題為「政府並沒有乖離積極不干預政策」的文章當然用盡各種各樣的理由來說明干預如何有理、入市為何必須;但貫串整篇文章的核心思想是特區政府並沒有背離「積極不干預政策」,是特區政府的行動符合「積極不干預政策」的傳統。若果「積極不干預政策」真的只是陳年舊事、真的不是政府的基本方針政策,任先生這位曾蔭權先生的左右手、這位政府內部最資深的財金官員怎會費盡九牛二虎之力要把入市行動說成是「積極不干預政策」下的產物呢?

除了任志剛先生外,擔任過財政司司長的曾蔭權先生也常在預算案中大談政府的不干預政策。例如在二○○○年三月公布的預算案中,曾先生就說政府一向以不對市場作出干預為榮,並認為這個原則令「私人企業得以發揮所長,推動香港經濟增長」。距離二○○○年才不過六年,曾先生不僅忘卻了這樣的說話,甚至不惜打倒昨日的我,指「積極不干預政策」從來不是政府的施政原則。這種前言不對後語、任意篡改歷史的做法是為了甚麼呢?難道是要為連任特首大派「着數」鋪路嗎?
歷史文獻、官員的演辭固然是「積極不干預政策」長期存在的佐證,香港過去幾十年的驕人經濟成就及發展經驗更是無可辯駁的證據。應該看到,香港從漁港、轉口港變為輕工業中心,再轉型為經貿中心及金融中心,靠的是市民及私人企業的努力應變及靈活性,而政府的「積極不干預政策」、政府放手讓市場自由發揮的政策則是培育這種積極性及靈活性的關鍵因素。現在曾特首卻說「積極不干預政策」早已成為歷史,那香港的經濟奇迹是怎樣發生的呢?難道是政府干預之功嗎?
當然,任何政府政策、任何重要的施政理念都是可以檢討、可以討論的,「積極不干預政策」也不例外。但是任何檢討都應當以事實為根據、都應當先作廣泛的諮詢、都應當讓公眾有機會作充份的討論而不是由特首或局長用「一言堂」的方式決定。偏偏這一回曾特首只是用幾句話就把「積極不干預政策」棄如敝屣、就把多年來行之有效的施政原則變成「不存在」。這樣的做法、這樣的決定不是太輕率、太不負責任了嗎?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