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地,馮小剛的知名度絕不遜於張藝謀與陳凱歌,一向主攻現代平民路線的他今回收起親切笑臉,披金戴玉,轉型拍攝古裝大片,進軍國際的動機顯然易見。有了華而不實的《十面埋伏》、《無極》作借鑑,以為馮大導能夠學會注重內涵,推翻內地導演不懂拍大片的污名,沒料改善的幅度仍未能達標。《夜宴》比《十面埋伏》和《無極》好,但是這個「好」字,只是相對而言。
該分兩個層面來說,《夜宴》的視聽是出色的。視覺方面,葉錦添的美術及服裝居功至偉,最令人擊節稱賞的,是宮殿內部的突破性設計,他大膽放棄橫向開闊的傳統,改向縱深延展,這大大提高了景深度與畫面的壓迫感,強化了角色深藏不露、勾心鬥角的關係。袁和平的動作指導中規中矩,畢竟不是武打片,動作場面較為零碎,當中皇后與太子在洗浴室爭奪「越女劍」的一幕,處理得瀟灑翩翩。聽覺方面,譚盾的配樂時而悠揚,時而澎湃,特別是在太子習藝之所外,衞兵抵禦御林軍的一幕,旋律的剛柔並濟至為扣人心弦。
來到電影的中樞—故事本身,啓發自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太子要報殺父之仇,篡位的叔叔要斬草除根;太子與母后本是情侶,現改嫁叔叔繼續當皇后;太子與皇后餘情未了,青女對太子癡心一片。錯綜複雜的愛情關係,牽連江山社稷的權力鬥爭,理應戲碼十足,結果卻蒼白乏力。
是過份拘泥於美感,不屑歇斯底里;是執着於舞台風格,過份依賴對白,忽略了細膩刻劃。主線節奏緩慢,敍事拖泥帶水,重重叠叠,還是不夠凝聚力。能否令觀眾看得投入是成敗關鍵,不投入的話,本來情深意重的對白,聽起來會變得肉麻造作,甚至像個笑話;不投入的話,精心策劃的悲壯結局,變成穿鑿附會,無病呻吟。為何全片的主角都要死?那些介乎露與不露的鏡頭,是否在刻意賣弄色情?
演員方面,總覺得章子怡與張栢芝走上了同一條路,有演技,但不用心。周迅戲份太少,本來青女一角純真誠摯,可以與充斥着私心的其餘角色構成強烈對比,襯托出「貪、嗔、癡」的反省,偏偏導演沒有好好利用這個角色。
《夜宴》再次反映了中國導演駕馭大製作的能力:暫時無法兼顧內在與外觀,且看《滿城盡帶黃金甲》能達到甚麼光景。吳宇森的《赤壁之戰》,應該穩陣啲啩?撰文:阿童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