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年中開始,環球股市經過2000年科技股泡沫爆破後重回牛市階段,而以巴西、俄羅斯、印度以及中國為首的新興市場,更是過去3年牛市中的大贏家。回顧當時科技股泡沫爆破,美國的經濟亦差點陷入通縮困局,幸而聯儲局於2001年實施進取的減息政策,成功帶動美國經濟增長重拾上升軌,自2003年中開始,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更高於3%的長期趨勢水平。
在過去3年強勁的增長帶動下,美國對原材料及其他產品的需求與日俱增,導致美國貿易赤字屢創新高。美國需求增長強勁,亦為新興市場企業的盈利增長提供動力。
就單從美息見頂來看,實在難以想像何以對新興市場不利。但是美息見頂的深層意義是,聯儲局認為,隨着經濟增長放緩,通脹將逐步降溫,長達兩年的加息周期亦將告終。在現時投資界中較受注目的討論焦點,已經由數月前的美息何時見頂,轉而至美國經濟能否軟着陸這課題上。因此,隨着市場對美國經濟增長的憂慮與日俱增,相信在過去3年,依賴美國經濟增長作為主要上升動力的新興市場,亦會面臨較大壓力。
長遠前景仍正面
除了美國經濟增長放緩之外,新興市場於過去3年升勢過急及市場投資情緒持續亢奮,亦是另一值得投資者注意的風險因素。筆者嘗試將2003年開始的新興市場牛市與1997年開始的科技股泡沫,就走勢上作出比較(見附圖)。雖然兩者的走勢相當近似,但是當時的科技股泡沫並無實質的盈利支持,而現時新興市場的基本因素(較低的PE、較佳的盈利增長,以及較低的累積升幅),則似乎較當時的科技股泡沫更有理據支持。
因此,雖然筆者預期未來數月,新興巿場會跟隨商品價格回落,但長線來看,預料新興巿場的前景仍然正面。
商品價格定後市
正如上文提及,一旦美國經濟放緩,商品巿場的投機泡沬退卻,將引發新興巿場的沽售潮,這亦是短期內投資新興巿場的最大風險所在。以金磚四國為例,巴西及俄羅斯是主要的商品出口國,根據國際能源組織(IEA)於8月11日的報告顯示,俄羅斯於2006年第2季每日生產967萬桶石油,較沙地阿拉伯的898萬桶還要高,佔全球石油生產約11.38%。當地的能源、基本金屬及貴金屬類股份,佔了當地MSCI指數83.7%的比重。
總括而言,隨着美國經濟增長放緩,相信美股及其他成熟市場的股市於未來6至12個月將較新興市場吸引,而加息周期完結對新興巿場的利好影響,將會較遲出現。假如現時投資者在投資組合中持有較多的新興市場比重,可考慮分段減持,並將資金轉投於以美歐為首的成熟市場。
潘國光 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
Citibank環球個人銀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