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場激動人心的演出終於落幕。九月二十日,日本執政自民黨將選出新總裁,接替於本月底正式卸任首相的小泉純一郎。小泉就任首相五年半以來,從未在選舉中受挫,目前民望仍然高企,離任只是基於自民黨總裁的任期限制。小泉最為人熟知的口號是「改革自民黨,改革日本」。在短短任期內,小泉的改革功績已超越了同時代的日本政治家。
小泉的主要成就有三點。首先,小泉一手改變了日本多年來一黨獨大的封閉統治局面。日本的政治決策,往往是自民黨各派系成員,在煙霧瀰漫的房間內豪飲清酒、交鋒談判的結果,選民根本無從得見。二○○一年,並非政治豪門出身的小泉於黨內普選獲得一面倒勝利,黨內大老惟有讓他出任總裁。小泉就任首相後,一改日本政治人物的作風,直接訴諸選民的認同,並連續勝出四次選舉。他略帶蓬亂的髮型,自然流露的領袖魅力,在處處求同的自民黨內可謂別樹一幟。而比形象更令人吃驚的是,小泉銳意推行大刀闊斧的經濟改革。
經濟改革正是小泉第二點成就。也許他本人並不滿意,因為改革遭受黨內勢力的頑固反抗,或拖延或「斬件」。最惡名昭著的例子自然是郵政系統改革。很多政客藉這個制度,以國民儲蓄向個別建築商輸送利益。小泉雖未完全扭轉此局面,但至少開始打破大企業、官僚系統和自民黨所組成的鐵三角,使政府稍為更問責,減少不必要的公共開支和浪費的工程,削減累積如山的國債。
小泉第三點功績同樣並不完全成功,但也許可令他名留青史。他積極推動日本參與外交事務,以符合其國際地位。例如他派遣和平部隊往伊拉克,這是半個世紀以來日本軍隊最明確表態的軍事行動。日本又與美國合作,減少依賴美國的軍事保護傘,肩負起更多防衞的責任。不過,小泉並未成功修改憲法,以改變不能建立軍隊和交戰的規定,確立日本參與國際安全事務的權利。這本是他應優先處理的工作。目前,日本的維和部隊必須高度克制,不能合法地使用槍炮以協助保衞外國的平民或協助其盟友。
因此,小泉的政績可算有所缺憾。但最重要的是,小泉首次對日本自戰後以來的共同假設提出質疑,向根深蒂固的權力,包括自民黨大老、政府官僚、以至強迫日本採納和平憲法的二戰戰勝國等發動進攻。問題的關鍵在於,改革的阻力是否出現了根本的變化。也許,小泉只是現代版本的明治天皇。一八六八年,明治天皇從幕府手中取得政權,推動改革使日本走上現代化道路;但明治復辟沒有維持多久,政局便由財閥和士族重新把持。
目前看來,小泉的繼任人將是內閣官房長官安倍晉三。五十一歲的安倍跟小泉上任時一樣,政治歷練較淺,年紀也相對較輕。論往績,他似乎不是反傳統的改革派。安倍雖屬小泉派,外界將他歸入改革派一員,但並未強力為改革護航。他也缺乏小泉的個人魅力。因此安倍上任後的危機,在於他可能既無法像小泉一樣受選民擁戴,也不能利用個人民望迫使自民黨就範,深化經濟改革。
在國際關係這一點上,安倍也許比小泉更堅決推行改革。他早已表態支持修憲,問題在於是否有足夠技巧,避免使日本與中國的關係混亂失控。日本與中國是雙方的最大貿易夥伴,小泉在位期間兩國關係冷漠:一來小泉堅持參拜靖國神社,被視為挑釁行為;二來日本積極爭取在外交和軍事上的國際空間,中國看不過眼。安倍是對中國存有很大疑心的鷹派,也恒常參拜靖國神社。若他能停止參拜,及早與中國修復關係,將來或可大大提升日本的國際地位。否則,他可能會糟蹋小泉這位傑出首相的功業。
TheEconomistNewspaperLimited,London,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