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前面反貪倒扁圍城的群眾,很多並不是只因為扁家的貪腐,而是陳水扁長久以來那種狡猾無誠、翻來覆去的性格,讓人討厭以極,藉着這次的貪腐案件一併發作罷了。
如果過去扁謹言慎行,廣結善緣,這次僅僅是扁家的貪瀆事件,絕不至於招致那麼大規模的遊行示威;畢竟扁本人尚無貪污犯法證據。但是人民對某人的感覺是一點一滴日積月累的結果,累積久了遂形成固定的圖形印象,很難改變。例如講到孫越,大家的印象就是一張勸人為善的基督信徒臉孔;講到陳進興,大家的印象就是那張兇狠眼光和僵硬表情的面容。會在民眾腦中形成一張圖,絕非短期可成,而是長久受到媒體報道所形成,尤其是電視。
扁的問題就是媒體每次出現扁的臉孔時,都伴隨着當時對扁負面的報道;而扁也多次表示檢討反省和道歉,可是過兩天他又出面硬拗強辯,使人對他前幾天道歉反省的誠意感到懷疑。次數多了,負面印象成形,他的笑容就無法打動人心,他講的話就讓人無法相信,愈看他的臉就愈像騙子,進而產生對他的討厭和鄙視。此時,再出現家人貪瀆案件,就不可收拾,遂有昨天的圍城。所以,不要再為扁辯護他沒貪污犯法,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長久累積的負面印象已勢難挽回。
阿扁的現狀不是宿命,而是他性格特質的後果。示威群眾不相信宿命,而相信道德熱情可以比姑息產生更正面的效果。列根總統第一任就職演說時,套用邱吉爾的話:「我不相信不管我們怎麼做厄運必然降臨;我相信,要是我們甚麼都不做,厄運才必然降臨。」示威民眾顯然是反宿命論者,相信改變自己命運的,是自己雙手─高舉倒扁的雙手。
是的,反扁、倒扁的人士都傷害了扁,挺扁者遊行也因為他們的扁受到傷害。可是中古世紀的政治哲學家馬基維利冷酷而正確地指出:「進步來自傷害別人」,唯有傷害了能力和德行都不夠領導台灣的領導人,台灣才可能向上提升。看到倒扁、挺扁雙方的領導人都誠懇呼籲和平、反暴力和互相尊重,令人十分欣慰。這才是台灣的未來、台灣的希望,才是有資格質疑總統的高格調現代公民。
台灣《蘋果日報》總主筆卜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