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批:天文台的最後階梯 - 高明輝

蘋果批:天文台的最後階梯 - 高明輝

上月颱風「派比安」吹襲香港,天文台被質疑「掛錯波」,引起社會極大迴響。滿以為颱風季節已過,港人很快會淡忘。豈料,前幾天風暴突襲,三號風球「唔掛又掛」,令天文台再度捱轟。
天文台其實是特區的「夾心階層」,高估風球而停市停課,則被批評為「妨礙特區經濟發展」;低估則連累廣大「打工仔」「冇咗日假」,茲事體大。加上特區民粹高漲,天文台以科學、客觀的數據分析天氣,也可被說成是「不知變通」、「死牛一邊頸」。天文台真是「左右做人難」,壓力甚大。
不過,天文台每年花費公帑一億數千萬,有壓力是自然不過的事。何況,天文台的存在價值在於為市民提供準確而可靠的天氣資訊,以便市民作出應變。就以近月的表現來看,每當颱風吹襲,天文台便顯然變得不知所措。
可不是嗎?就以前幾天為例,天文台先於十二日傍晚六時宣布「改掛三號風球機會不大」,到晚上十時四十五分「改口風」說會考慮,至凌晨四時四十五分又再度還原基本法,到九時四十七分方「表明正身」,宣布會掛「三號波」,直到最後實行。在短短十五小時內三度變卦,怎麼說也不能說它可靠吧!

而且,事後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譚焯明表示,該颱風「改變移動方向是意料中事」。若果真的是「意料中事」,天文台又何須三度改變主意?只消一早宣布最後會掛三號風球便成了。
香港天文台常額職位達二百八十七個之多。身為「司天監」,掌天文,自然不可以分神甚至打瞌睡,必須二十四小時監測氣象之變化。假設天文台因此而一天三更,即平均每更有九十五人,其中卧虎藏龍,天文氣象專家無數,再加上每年撥備過百萬的先進科學儀器,為甚麼仍不能達成共識?還是像經濟學中的「邊際報酬遞減定律」所言,「人多手腳亂」,九十五位專家學者「你一言,我一語」,久久未能推出預測結果?
以上純屬筆者猜測,孰真孰假,有待時間考驗,可政府公布的數字卻錯不了。天文台於本年度的個人薪酬預算約為一億二千八百多萬,佔其總開支六成五,本年的成績怎樣辯解也很難向納稅人交代吧!加上內部評審表現仍以「市民認為天氣預報準確的百分率」以至「『打電話問天氣』系統處理的電話個案次數」為準;量度風球則仍以維港一帶風力為中心,足見部門的思維未能跟上其薪酬增長的速度,更何況是社會的步伐。
政府部門表現難以量化,天文台一旦受壓,更可向上級申請更多撥備,從而增加人手及儀器,以「應付新的需要」。如此一來,官僚架構必然腫脹,且向無效率部門傾斜,努力節省開支的反而慘遭「cutbudget」(削減預算),造成更多浪費。《蘋果批》認為,天文台的信用已經破產,日後即使準確預測颱風的去向,市民也會照樣致電「名嘴」大罵天文台不是;親中傳媒仍舊要求「整治」以台長「林親英」為首的天文台。可以說,天文台到了今時今日已經「輸無可輸」,不如早日精簡架構,替納稅人省錢。說不定,《蘋果批》會頒發一個「最知慳識儉政府部門獎」予天文台。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