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寫的不是《忽然1周》這本雜誌,而是過去那有許多「忽然」的一周。
回歸以來已有許多「忽然」,其中以忽然愛國最為突出。許多忽然愛國者今天否定昨天、明天否定今天的忽然這樣、忽然那樣,也常顯得人格分裂。過去一周,更集中出現了許多「忽然」。
首先是忽然「十一五」。社會名人、高官富商忽然雲集會展,由曾特首、唐司長主持,召開《「十一五」與香港發展》經濟高峯會。李八方次日以「名人高官齊放蚊」為題在本報報道,看到數張照片,高官名流在會展聽「十一五」計劃的介紹時,頻頻打呵欠。「十一五」是啥,相信香港一般市民都矇查查。頻打瞌睡的高官富商,大概也搞不清「十一五」與他們的施政、營商有啥關係。
有啦。曾特首說,要設立四個專題小組,未來數月要就如何鞏固香港國際金融、商貿及航運「三個中心」提出報告並在年底制訂行動綱領。
當然沒有人反對鞏固甚麼中心,但這跟「十一五」有啥關係。沒有「十一五」,難道就不需要鞏固甚麼中心了?香港的經濟發展,是在法律之下各行各業、各營商機構來互顯神通。如果有條件去發展及鞏固哪個行業,即使沒有「十一五」還是會發展與鞏固;沒有條件,縱有「十一五」、「十二五」也還是不可能發展與鞏固。所以,「放蚊啦」!
第二個「忽然」,是「積極不干預」這個香港經濟的長期政策「忽然」不存在。曾特首在回答記者關於高調配合「十一五」規劃,是否有違「積極不干預」政策時,他說:「『積極不干預政策』是很久以前一位財政司司長(那時應是財政司)夏鼎基先生說的,一直以來,我們都沒有說這是作為我們經濟發展的藍圖。」
他的說法就像是董建華二千年時說「八萬五」已不存在一樣,好久沒說,這政策就忽然不存在了。但不對呀,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在去年二月寫的每周專欄中明明寫着:「香港一直以來已經奉行『積極不干預』的管治哲學,而且證明行之有效。」就算是曾特首自己,二千年任財政司司長時也在財政預算演詞中說,「每一次香港成功走上經濟新台階,都與政府的直接指導與經濟規劃無關。這是我認為處理香港經濟時必須緊記的第一條。」甚麼時候從「與經濟規劃無關」,變成與「十一五」規劃有關了?甚麼時候對這「必須緊記的第一條」,因為「十一五」規劃而忽然不記得、忽然失憶了呢?
有記者提出,教科書近年仍指港府是奉行「積極不干預政策」,曾特首竟然說:「教錯咗!」他的一句忽然「教錯」不得了,是否教科書都要改,而上課老師都要忽然說教科書「教錯」了呢?這是一周來的第三個「忽然」。
第四個「忽然」,是曾特首第一次站出來挺銷售稅,他「忽然」提到,「反對『商品及服務稅』的人士及團體,亦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就如何解決以下(應為「以上」)所講的問題提出可持續的具體方案。」
如果提出批評的人有具體方案,他們就應該進入高官管理層或行政會議啦,我們還要特首、要財政司司長做甚麼?政府提出的是施政方案,輿論、團體提出的是贊成或反對的意見。若要反對者提出方案,那等於廚師對挑剔食物的食客說,「不如你來煮吧!」這是特首對權利與義務的忽然「責任錯配」。
這一周的「忽然」還有:訪港京官忽然不知道「泛珠三角」泛到哪裏去?民建聯訪京團在北京忽然由「與政府保持是其是非其非」的關係,被統戰部長修訂為「互動關係」……。
不過,回顧中共建國以來的歷史,「大鳴大放」忽然變「反右」,七年超英十五年趕美忽然銷聲匿迹,每次提出的「五年計劃」都忽然無蹤無影,香港回歸「一國」後變得頻頻「忽然」也畢竟是少見多怪啦。
逢周二、四、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