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主在風雨中成長

台灣民主在風雨中成長

梁文韜 台灣成功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近日台灣出現大規模的「倒扁」靜坐示威,號稱是不分黨派的反貪腐運動,活動最大的特色,是個別公民在沒有政黨動員下的反對運動。對於熟悉香港政治發展的人而言,這是似曾相識的群眾運動。特別是與近年「倒董」及爭取普選的大型運動相比,參與者同樣多是中產階層,同樣訴諸和平理性,同樣有超過十多二十萬民眾直接參與。
對於台灣人而言,這卻是嶄新的抗爭模式;以往民進黨爭取民主的運動,都是以較激烈的模式進行。當然這次會否演變成暴力有待觀察,當中變數相當多。民進黨即將進行的反制行動是最重要的觀察點,若執政黨鼓吹對抗性的行動進行挑撥,那麼和平落幕的可能性不高。

港人有更深訴求

當然「倒扁」與「倒董」亦有不同之處,董建華是因為施政無能而被要求下台,陳水扁則不但是因為施政無能,更是因為貪腐而被要求下台。在民主國家,單單因為無能而被要求下台是十分罕見的,要求董建華下台的聲音之所以那麼強大,正是因為香港不民主。特別是當董建華在第一任期內已令港人怨聲載道,大家仍無法透過民主方式更換領導人。
港人在「倒董」的同時,有着更深遠的民主訴求,也就是爭取○七年開始普選。由於這兩個目標有着一定重叠性,當中共更換董建華,由曾蔭權接任後,爭取○七年特首直選的聲勢亦迅速銳減。港人似乎在吸收中共開放大陸人到港觀光及置產所得的「奶水」中,慢慢變得鴉雀無聲。重點到底是領導人無能還是制度的缺陷?領導人換了,但制度缺陷仍在。弔詭的是,制度的缺陷,正在於港人無法去除無能的領導人而要仰人鼻息,那麼為何大家就此滿足?也許「維持穩定繁榮」等陳腔濫調,已逐漸擄獲大部份港人的心。

下台負政治責任

反觀台灣的「倒扁」運動,由於執政民進黨之阻撓,立法院無法通過讓人民透過民主制度內的公投直接罷免總統。對倒扁人士而言,人民若不能直接將阿扁拉下台,台灣的民主是不健全的。
誠然,南韓的盧泰愚及菲律賓的埃斯特拉達等民選總統,都是在大規模反貪群眾運動的壓力下,被迫下台接受制裁。為了替阿扁解套,最近傳出以憲改代替下台的建議,將總統制改為內閣制,若真如此,阿扁將成虛位元首,實質上喪失權力。但對倒扁人士而言,這是模糊焦點的做法,阿扁要為其因貪腐無能下台而負上政治責任,並接受司法調查以負上法律責任。

在風雨中更茁壯

當然,總統制還是內閣制比較適合所謂的第三世界國家,仍然是值得思考的問題。不過,不管是甚麼制度,最重要的似乎是如何在制度設計上預防貪腐。在這點上,香港的反貪制度毋庸置疑可以讓台灣借鑑。
值得一提的是,反對香港民主化的人,有可能會指出台灣的「動亂」顯示民主是可怕的,只會搞亂秩序、搞垮經濟。可是,民主就像一棵樹,長大的過程會遇到危機,害蟲、風雨都會影響其成長,風雨自然會讓樹撼動,令其落葉甚至折枝,但只要根不被貪腐蠶食,它只會在風雨中長得更茁壯。台灣民主最大的敵人,正是貪腐這條大害蟲;香港民主卻仍是溫室小盆栽,無法茁壯成長。

本文作者畢業於香港大學哲學系,曾任教香港大學及城市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