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很多人都想不到,其實本地樓價高企,直接影響了港產片的質素。電影需要空間,這不是個很抽象的概念,而是實際說法。因為香港電影的後期配音常未如理想,其實和環境很有關係。
香港的配音間,多附屬於後期製作公司,而且大多數公司都設在工廠大廈,因為貪其地方較大,租金也比較便宜。但如果和世界各地相比,價錢也算昂貴。後期公司撥作配音間的地方實在有限,加上工廠大廈樓底不高,每次配音時,聲音雖然清晰,但空間感明顯侷促,演員發出聲音,聲音撞向牆壁,馬上回到錄音咪內。要是劇情在狹窄環境發生也可以,一旦是空曠或外景,配音上去,就明顯聽到是室內配音。也許你會說我吹毛求疵,雖然觀眾說不出問題之所以,不代表並不存在。觀眾不能準確說出瑕疵,但就能覺得突兀。
到過北京片廠的配音間,也許他們的器材不及香港先進,可是卻擁有空間。在大禮堂配音,地方空曠,聲音就能四散,感覺也較自然。錄音室的空間,直接影響錄音音質,因此才有電影在用管弦樂演奏時,會選擇到些歐洲大教堂,因為教堂的大理石回音較好,錄出來的聲音更清脆。
我們的電影,負擔不了這樣的大環境作配音,於是就只有犧牲電影的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