懼怕五十 - 邁克

懼怕五十 - 邁克

七十年代初美國出了一位人氣才女EricaJong,代表作《懼怕飛行》,捧場的把它譽為床上床下鉅細無遺的女性書寫,喝倒采的貶作騎牆鹹濕小說,無論如何轟動一時。同期成人電影由地下轉戰地上,偷偷摸摸的阿伯活動榮升為紳士淑女標誌開放的娛樂,《深喉》之外還有一部《鍾絲小姐體內的魔鬼》,不學無術的我先入為主,一直覺得是高踞暢銷榜的大作家話分兩頭的自由行。

二十多年後聽聞她出版自傳,書名教人忍俊不禁:《懼怕五十》。張愛玲「出名要趁早呀!」的確是至理名言,沒料到有啼笑皆非的後遺症──別人年屆五十剛剛攀上豐收期,二十來歲名成利就的幸運兒,則不能不開始為老而是否彌堅擔憂。對天增歲月人增壽的恐懼,大概只有由女性宣諸於口才那麼順理成章,換了男作家就年齡焦慮振振有辭,讀者肯定嫌棄──你看,性別歧視果然無處不在。不過半百女子必須面對荷爾蒙的棄保潛逃,更年期是一種沒有選擇餘地的身體造反,對光陰的步步相逼產生抗拒出師有名。

之所以想起這些,全拜林奕華的《包法利夫人們》所賜。三小時有奇的篇幅,盡多普及文化引發的調侃,台上飛出飛入的優質演員,亦無一不是青春小鳥,但散場後見到導演,我卻忍不住提出荒謬的建議:「這齣戲應該易名《懼怕五十》。」原著主角是個伴在老夫身旁的少妻,苦悶根植於其他部門,按理無暇兼顧窗外的更漏聲。那顯然是創作者的鬼拍後尾枕,無意中洩露了弗洛依德沙發上的心事。看戲看到副文本,總是令人高興的,福樓拜的剖白「包法利夫人是我」,巧妙地成了潛台詞。